![]() |
|
|||
|
||
|
||
|
||
|
||
|
天津北方網報道:1930年,蔣馮閻大戰爆發,張學良率東北軍入關支持蔣介石,張作相任東北留守司令,負責後方一切事務。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時,張作相正在錦州料理父親的喪事,吉林省代理主席熙洽趁機出賣了吉林。張作相得知後憤慨萬分,但木已成舟,回天無力。一向對日本人沒有好感的張作相主張繼續在關內抵抗,但由於各種原因,東北軍節節敗退。1933年張作相辭職退出軍政界。
『九一八事變』後,張作相的家人化裝後自吉林轉道錦州奔赴北平,不久後到達天津,住在法租界三十二號路(今赤峰道101號)。因張作相在東北的動產和不動產未及帶出,且家中人口眾多,生活拮據,不久,張學良出錢為張作相買下了位於英租界劍橋道(今重慶道4號)的房子。辭職後的張作相一直生活在那裡,直到去世。
心存忠義,
一生輔佐兩父子
張作相的榮辱沈浮,和張作霖、張學良兩父子密不可分。雖然兩家並無血緣關系,但在張作相投身軍政界的幾十年中,兩家實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據張作相的小兒子張廷信介紹,張作相重慶道上的房子是張學良出錢買的,張作相寓居天津期間,張作霖最寵愛的壽夫人常來家裡,和張作相的二夫人張花福田關系非常密切。
張作相和張作霖父子的交往,可以追溯到上世紀之初。1901年前後,東北時局混亂,土匪橫行,張作相領著20人投奔了張作霖,在奉天一帶成立地方保險隊,保境安民。在一次戰斗中,張作相在槍林彈雨中救出了被圍困的張作霖,兩人自此成『生死之交』,此後隨著張作霖的昇遷而發跡。皇姑屯事件發生時,張作相已經是奉系中僅次於張學良的『二號人物』。當時,張作相無論資歷、聲望和人脈都在張學良之上,但是他主動推舉張學良為東三省保安總司令,並且極力助其穩定東北政局。
張氏父子對張作相均極為信任。張作霖臨死前曾對張作相說:『小六子(張學良小名)交給你了。』張學良深知張作相與其父的交情,不僅以叔相稱,稱其為『輔帥』,更讓原配夫人於鳳至做了張作相二夫人的乾女兒,逢重大決策,必問計於張作相。
西安事變發生時,張作相已經在天津做了『寓公』,但仍派人勸說張學良『最好勿殺蔣介石。殺了,內戰又起,對抗戰不利』。事後,張學良被蔣介石扣押,張作相及其次子張廷樞為救張學良多方奔走。
漢奸偽造『號外』陷害他
張作相對日本人歷來懷有戒心。在擔任吉林省督軍兼省長期間,他就拒絕與日本人合作,獨自興建了吉海鐵路並創辦了吉林大學。『九一八事變』後,鑒於張作相在東北的威望,日本人威逼利誘,想請張作相回去主政東北,遭到拒絕。侵佔華北後,日本人示意偽滿洲國國務總理、張作相的『金蘭之交』張景惠游說。張景惠派漢奸洪維國等來津後亦碰了軟釘子。1942年,洪維國又一次來津,遭到張作相的嚴詞拒絕。
『父親一直不去,後來日本人急了,公然在家裡安放了炸彈。』想起那段日子,張廷信還心有餘悸,『就在二老太太(張作相二夫人)的窗戶底下。當時院子外面到處都是日本兵。我們幾個小孩兒哪見過這陣勢,真害怕。』當被問及發現炸彈後張作相的反應時,張廷信笑著說:『老爺子那也不是一般人。』自豪之情,溢於言表。那段時間,張作相曾撩起衣服,給孩子們看他在歷次戰斗中留下的傷疤,那是他槍林彈雨中走過的見證。
『當時天津也有很多國民黨的特工人員,蔣介石很快就聽到了傳言,並且派人來家裡核實過。』張廷信說,『那之後他纔放心了。』
威逼不成,日本人又生一計。洪維國在天津日租界利用報館拋出『號外』,聲稱張作相已離開天津到霸縣找張廷樞,准備接管其指揮的東北軍一一二師。當時東北軍已由國民黨統一指揮,此舉意在挑撥張作相和國民政府的關系。同時,洪維國又冒用張作相之名,組織一些東北軍將領通電倒蔣。蔣介石大怒,命何應欽就地處死張作相,幸虧何應欽為人穩健,很快查清了真相,使張作相免除殺身之禍。
家裡出了『土八路』
張作相有9個兒子11個女兒,但只有次子張廷樞在軍界。張廷樞1903年生於義州雜木林子村老家,1912年進東北講武學堂,與張學良為同學,歷任軍職,成為東北軍青年將領中的佼佼者。東北淪陷後,張廷樞於1932年晉昇為一一二師中將師長,秣馬厲兵,一心打回老家去,曾率部奮戰古北口,後與馮玉祥的抗日同盟軍建立了聯系,積極抗日。1935年,張廷樞因反對內戰,辭職回到天津,居住在今天的澳門路10號。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張廷樞來到太原,在周恩來的領導下,召集舊部,把隊伍拉到晉東南打游擊。部隊被授予八路軍第一游擊縱隊番號,張廷樞任司令員。因習慣戴白手套,張廷樞曾被戰士們私下稱作『少爺』,但是這個『少爺』很快習慣了晉東南每餐只吃一碗小米飯、吃完碗底全是沙子的生活。1938年,張廷樞到延安抗大學習,年底留在抗大當教員。張廷樞患有肝病,養病期間,周恩來曾多次派人看望。
據張廷信講,不僅僅是他的二哥,他的父親張作相和共產黨的關系也一向良好。1948年錦州解放時,張作相正巧在東北的家裡,被解放軍誤俘。當時天津還未解放,城裡的報紙很快刊登了這一消息。家裡人著急上火提心吊膽時,張作相卻受到了解放軍的禮遇。解放軍派人將張作相送至山海關,國民黨派人接回。
解放戰爭勝利前夕,蔣介石派人勸說張作相赴臺,但張作相以年紀大、家中人口眾多為由委婉拒絕。1949年張作相在家中病逝。周恩來得知消息後派人吊喪,並說:『老先生過世太早,我們還想請老先生共同商討國家大事呢。』同年7月23日,張廷樞也在北京去世。沒能見到張廷樞最後一面,周恩來深覺遺憾。
儉朴的『鍾鳴鼎食之家』
在重慶道4號安頓下來之後,張作相親自設計,在今天的澳門路10號至22號修建了六座連體樓房,在今成都道與湖南路交口處買下了8處房產。據張廷信回憶,已經成家的哥哥們住在澳門路和湖南路,未成家的孩子和七位夫人則隨張作相住在重慶道。
『家裡有70多口人,吃飯時要搖鈴,只孩子就坐兩桌。這麼大的場面,外人一定覺得我們特享福,其實不是。父親為人簡朴,我們只有逢年過節時纔能吃點好的。也不是沒條件,當時這條街上,只有我們家和金顯宅家有汽車。但是好幾輛車都放在車庫裡,沒事兒時,老爺子都不坐車。小白樓附近有一個美麗理發館,他經常自己走著去,不然就去延壽裡瑞華理發館。父親人很隨和,對兒女從不打罵,還教育我們不要仗勢欺人。他一點架子也沒有,平時出門,門口拉洋車的,賣糖葫蘆、燒餅、苞米、爆肚的,還有磨剪子磨刀的,老爺子都能和他們打成一片。父親雖然只念過三年私塾,但一生奉行「以道德為懷」,這是家訓。我們兄弟幾個,從不說髒話、不罵人,都老老實實本本分分了一輩子。』張廷信很少說父親那些輝煌的過去,他說:『沒親身經歷過,不能亂說。』張廷信的妻子張聖華是清末大太監小德張的重孫女,當年就住在離張家不遠的地方,她的回憶佐證了張廷信的說法:『老爺子特別隨和,不了解的人,根本看不出他當過那麼大的官。』
如今,張廷信和張聖華住在位於睦南道上的小德張舊居,生活雖然儉朴,但他們怡然自得。在張廷信的身上,能強烈地感受到張作相制定的『以道德為懷』這一家訓的影響力。
檔 案
張作相舊宅
重慶道4號
特色:建於1929年,西洋古典風格,三層磚木結構樓房,多坡瓦頂,坡式臺階,帶地下室,外檐牆凹凸多變,鑲嵌水泥花式,前面有水泥斷塊,三層方窗和拱形窗形成對比。一樓客廳60多平方米,有羅馬柱、拱券、花式柱頭,牆上鑲有比利時生產的巴洛克式大玻璃鏡。
張作相(1881—1949)字輔臣,遼寧義縣人,愛國民主人士,張作霖的拜把兄弟,張學良的『輔帥』。綠林出身,隨張作霖昇遷而昇遷。1911年畢業於東北講武堂,歷任陸軍第二十七師炮兵團團長、旅長、代理師長,後昇任東三省巡閱使署總參謀長、東三省陸軍講武堂堂長、奉天警備司令等職,成為張作霖的左右手。自1924年起為吉林督軍並幾次出任吉林省省長。皇姑屯事件後,極力輔佐張學良主政東北,1933年辭職後寓居天津。在津期間不顧日本關東軍的威逼利誘,拒不出任偽職。抗戰勝利後被任命為東北行轅政治委員會委員等。1949年在天津病逝。膝下9子11女,如今有3子6女健在。專家支持金彭育記者李寧攝影記者蔡志文
| 請您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相關規定,在註冊後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