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簡要內容:紀實攝影大師馬克?呂布第22次來到中國。春天將盡的時候,88歲的他攜妻子一起現身上海美術館,給這次專為自己舉辦的攝影回顧展命名為《直覺的瞬息》。展覽中的118組照片,是馬克?呂布和助手在巴黎工作室從35萬張底片中精心挑選的,時間跨度50年。 |
馬克?呂布
巴黎埃菲爾鐵塔上的油漆工 1953年
上海芭蕾舞學校的學生 1971年
紀實攝影大師馬克?呂布第22次來到中國。春天將盡的時候,88歲的他攜妻子一起現身上海美術館,給這次專為自己舉辦的攝影回顧展命名為《直覺的瞬息》。展覽中的118組照片,是馬克?呂布和助手在巴黎工作室從35萬張底片中精心挑選的,時間跨度50年。在這些照片中,黑白照片居多,也許是基於他的一種審美理想的堅持,正如他至今還堅持用那臺老得掉渣的1984年產M6萊卡相機配35mm鏡頭。盡管攝影技術日新月異,早從膠片轉向數碼,他的裝備卻十多年沒有更新過。馬克?呂布堅持只用現場光不加輔助光,無數次,這個『拿小相機的小老頭』,輕柔地摁下快門,鑄就了屬於他的『跨越東西文化的傳奇』。從上世紀50年代至今,他20多次來訪中國,拍下大量經典照片,見證並記錄了中國社會的現狀與變化。
拿著小照相機走路的人8歲第一次給人拍照;14歲擁有人生第一臺相機;1951年辭掉工程師的工作,變興趣為職業;近30年瑪格南圖片社的成員身份;作為首批被批准進入越南、尼泊爾地區拍攝的歐洲攝影師之一??馬克?呂布在全球的跑動半徑大得驚人。中國、越南、美國、非洲……他一直不停地行走於各種不同的地方,用鏡頭將眼前的一切捕獲,同時又將打動他的瞬間都記錄在了最原始的銀鹽膠片中。
只是,眼前的馬克?呂布真的有些老了,法語與英語的邊界從他的腦海到脣邊的反應開始變得模糊不清。滿頭銀發的他微微駝背,這應該是經常彎腰尋找角度導致的職業病,訪華日程的安排讓老人看起來多少有些疲憊。在采訪中,記者曾試圖尋找些相對輕松的話題,譬如『喜歡吃什麼中國食物』,『覺得哪裡好玩』,但這些顯然無法激發他的興趣,他低垂著腦袋始終也給不出一個答案。直到說起他熱愛的攝影,他呆滯而迷離的眼神突然有了神采,說到盡興處,他甚至手舞足蹈起來……
馬克?呂布幾乎是為攝影而生的。當他用顫抖的雙手從懷中掏出相機時,他憔悴的面容突然消失了,原本呆滯而迷離的眼神瞬間充滿張力和銳氣。他似乎用盡了全身力氣,拼命睜開了躲在相機取景框背後的右眼。嘴角在微笑,雙手頓時在空氣中定格。
他自稱是個『拿著小照相機走路的人』。『我不停地仔細觀察周圍的東西,有時候會拍下些無關緊要的細節。那使我很著迷,但我並不創作故事。我只是個瑣碎細節的收藏者。』在對象面前,馬克?呂布從來不是一個突兀的闖入者。他手執照相機的樣子,更像是一幅作品的背景,他時而冷靜思考,時而熱切等待,平衡著極端和矛盾。對這個大多數時間保持沈默的老人來說,攝影已經不全是職業,而是一種激情,一種執著,正如馬克?呂布攝影作品集篇首的那句話:『攝影之於我,遠勝於某種專業技術,是一種令我近乎著魔的情感。』
從不為尋求美而疲憊『我喜歡離家出走,擺脫一切束縛,盡可能近地去觀察改變了我們這個時代人們生活的一些事件。但這種觀察不僅僅是出於好奇,更是我看到了那些啟發我靈感的東西後被激發出的熱情。13世紀一位權威的眼科泰斗曾說:「視覺是心靈的一座樂園。」他說得很對,我從來不為尋求美而感到疲憊。』在上海美術館二樓的展廳中,馬克?呂布用緩慢的語速這樣描述他拿起相機最初的原因。
馬克?呂布,1923年6月生於法國裡昂,是家中第5個孩子。『在家裡,我哥哥姐姐總有說不完的話,我只在一邊悄悄聽、默默看。或許是這個原因,我的雙眼逐漸學會自己找樂子,形成了自己觀看世界的方式。』
五六歲時,小馬克午後常獨自躺在床上,盯著天花板上那一線從窗簾縫隙濾進的陽光。『每次一有人從窗簾後邊走過,他們的影子就把那道光掃向同腳步聲相反的方向。這太奇怪了!』若乾年後,一節光學課讓他明白,當初房頂上的人影原來是個倒像,窗簾縫隙充當了鏡片,小馬克的屋子在那一刻竟成了一個相機暗箱!『直到今天我還覺得,時常用孩子的眼光觀看這個世界,發現那些只有孩子纔能發現的奇形怪景,對一個人多麼重要!』
這個沈默寡言的孩子羞怯、怕見生人,第一次給人照相,正是這種狀態。『那年我8歲,一個人在路邊騎車,一對男女停下摩托車,招呼我過去給他們照相。他們擺好姿勢,親熱地摟著,我都不敢看他們,胡亂按了快門,遞上相機,一句話也不說,騎上車掉頭就跑。』馬克?呂布感到自己做了違禁的事。即使現在,他已經是赫赫有名的攝影師,依舊有一點這樣的感覺。當然,他永遠沒有機會看到那張『生平第一照』了。
馬克?呂布拿到第一臺相機是14歲時,父親的柯達相機。『爸爸給我相機的時候什麼都沒說。這樣也好,我就像發現了一臺新機器,擺弄著上面的光圈手柄和快門按鈕。我告訴自己,把相機放穩,用這個曝光,我想按多長時間就按多長時間。那時我很幼稚,我以為曝光時間越長,照相效果越好。我把相機放在桌上,正午陽光很強烈,我放了兩三分鍾曝光,我以為一定會有張很好的照片。衝洗出來後,一片黑茫茫!』第一次衝洗膠卷給了馬克?呂布教訓,但也開始了他的攝影生涯。自此,那架M6萊卡相機,一直被他放在口袋裡。
邂逅生命中的轉折時刻最初他只是按照自己的願望,在工作之餘去了很多裡昂附近美麗的山。轉折在1951年。在一次紐約之旅中,當地博物館裡的攝影作品,給了他很大的觸動。馬克?呂布決定放棄穩定的建築師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攝影中。開始的幾年,他為一家公司進行拍攝,不久便發現,即便和一同工作的攝影師也無法溝通,大家日常談論的都是相關器材和技術的話題,而他對此毫無興趣。於是他離開了那家公司,嘗試著時間較長的旅行。『第一次長途旅行一共用了6個月,我買了一部二手車,從巴黎開到了加爾各答。』在那次旅行中,馬克?呂布找到了最合適自己的生活方法,同時邂逅了他生命中兩個最重要的轉折時刻。
當時他30歲,在攝影上剛剛起步。初次來到巴黎,遇到了卡特?布列松??瑪格南圖片社創始人。他們亦師亦友的關系一直為攝影界津津樂道。馬克?呂布用玩笑的語氣形容說,對他而言,卡特?布列松是一個『暴君』,會『蠻橫』地向他傳授各種知識和技巧。『那時,在還沒有進行任何討論之前,布列松就說服我使用一種傳統鏡像取景器,特別之處在於,透過它看到的圖景是顛倒的。』帶著這個新家伙,馬克?呂布在相機裡塞了卷底片,登上埃菲爾鐵塔,拍攝下了一個正在給埃菲爾鐵塔上漆的工人。『鐵塔正在重新刷漆,我賴在盤旋而上的窄小樓梯上,那裡有幫握著刷子的油漆工,實際上,他們更像雜技演員。我很害羞,不敢上前同他們說話。正當我試著構圖,一個工人突然頭朝下出現在我的取景器裡。那一刻,這個神通廣大的取景器本應幫我判斷構圖平衡,結果差點讓我自己失去了平衡!』
沒多久,照片在美國《生活》雜志發表,佔據整版的篇幅。那是馬克?呂布發表的第一張照片。照片中的工人戴著帽子,叼著香煙,拿著刷子,感覺是在半空中輕盈飄移的舞蹈者,倒不像在工作,而是正在排演一出輕巧的歌舞劇。憑著這張『門票』,馬克?呂布進了蜚聲國際的瑪格南圖片社。
無法掩飾對中國的喜愛『洋眼看中國』的攝影師,馬克?呂布不是第一個,但卻是最著名的一個。沿著羅伯特?卡帕(1938年)和卡特?布列松(1949年)的足跡,馬克?呂布到中國游覽的次數達22次。他看過黃浦江上的風帆;登過8次黃山;對北京全聚德的方位了如指掌。黃山,被喻為馬克?呂布對中國迷戀的凸顯標志。他說:『黃山的風景不斷迅速地變化。你必須保持高度警覺,追逐那些光影。』每次拍黃山,馬克?呂布最後都疲憊而心滿意足。
『我無法掩飾對中國的喜愛;我喜歡重游那些自然風光,尤其是那些對我來說意義非凡的城市……』馬克?呂布對黃浦江、蘇州河、東方明珠、外灘、外白渡橋等有著濃厚的興趣,幾乎每一次到上海,都要把它們拉入自己的鏡頭。這一次來上海,他自然也不肯放過拍攝上海的機會,連日的陰雨天氣也阻擋不了他的腳步。在細雨中,馬克?呂布微微環顧,突然一個箭步衝過馬路。他正奔向的是上海大廈,知道布列松在這裡住過,馬克?呂布堅持要拍些照片,他在上海大廈的陽臺上,足足拍了個把小時。
沒幾天,馬克?呂布又提出要去城隍廟拍攝。他熟門熟路地穿過一條條曲折的小馬路,不知不覺來到了一個小弄堂。弄堂裡的居民正在做飯,空氣中彌漫著紅燒大排和咸肉菜飯的味道。不會說中文的馬克?呂布和大家打起了招呼,居民們把小孩抱出來給馬克?呂布看,他好奇地鑽進了弄堂邊破舊的屋子,留下翻譯和圍觀的居民做起解釋:『這是來自法國的攝影師,你們這個地方他1957年來過,這麼多年後又回來拍……』
馬克?呂布曾經在豫園的湖心亭拍過一張有趣的照片,一個女青年正和男朋友聊天,一只高跟鞋半脫半穿,優雅地蕩在半空中。再次來到湖心亭時,馬克?呂布加快了腳步,陪同的人以為他是要去找自己曾經拍照的地方,突然馬克?呂布轉回身,對著地面拍起照片來。原來那裡的地板被挖了一個『洞』,並鑲嵌上了玻璃,透過玻璃,可以看到腳下碧波蕩漾。馬克?呂布曾經拍攝過這一場景,並且一直銘記在心。他喜歡舊地重游,因為對於他,每個地方、每個風景,都如同一位老朋友,值得經常探望,看看變化。
馬克?呂布對中國的熱愛不僅僅在他的鏡頭中。這次來到上海,他還給自己預設了一個任務??再次見到那個1971年在他照片裡出現過的上海芭蕾舞演員。『我1971年來上海的時候認識了她,在上海舞校,她當時非常漂亮和動人。她紮著兩根朴素的小辮子,穿著簡單的白襯衣,不施粉黛,清純自然,臉上兩個酒窩增添了甜美。1995年看到她憔悴了很多,我心裡一直很想再看到她。這麼多年來,我心裡仍在不停地想著她。』即便妻子在場,馬克?呂布也絲毫不掩飾對於拍攝過的中國女孩的眷念。後來記者在影展開幕的那天見到了照片中的『姑娘』,65歲的她面容滄桑,可是為了這一場見面,她還是精心准備,臨開場前,還在問身邊的人,『這件衣服看起來還好吧?』見到這個芭蕾舞『女孩』,馬克?呂布似乎也沒有太多的言辭表達自己的感受,只是用最簡單的方式??伸出了自己的大拇指。也許這個女孩就是他記憶倉庫裡對中國最深的印象之一,讓他到現在還難以忘懷。(據《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