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美國《紐約時報》2010年5月9日文章:傳授中文,感受美國??中國漢語志願老師的美國生活
俄克拉荷馬州勞頓鎮麥克阿瑟高中的中文老師鄭月正在指導學生雷蒙德。
來自中國的漢語教師鄭月(音)在俄克拉荷馬州的一所學校內教授中文課,這天早上她在課堂上做了一次詞匯測驗。不過過了一會兒就有學生打斷考試。
『對不起,我有點犯暈了,』一個女生說。『我們有必要做這些嗎?』
鄭老師看上去有點驚訝,不過很有耐心地為他們解釋為何考試。
下課後,鄭老師說:『在中國,如果一個老師給學生上了課,學生不學,那是學生的問題。在這裡,如果學生不去學,那老師必須要反復地教。』
27歲的鄭月在俄克拉荷馬州勞頓鎮教授中文,而她對美國文化沒有什麼了解。她來到美國,是因為中國教育部與美國大學理事會的友好合作。
中國希望向全世界推廣本國的語言與文化,鄭月連同其他324位老師就是一項為期最長三年的赴美漢語教學計劃的志願者,他們的工資將由中國政府支付。與此對應的,是美國將派出2000名學校管理人員前往中國訪問。
鄭月來勞頓鎮之前在北京一所大學任教了兩年時間。剛來的時候,她與這裡完全不同的文化與居住環境格格不入??想想商業街、汽車店被牧場和軍事基地包圍的感覺?同樣的,美國學校文化的不同也是需要鄭月慢慢接受的。
『我的高中生活很痛苦,除了讀書沒有其他內容了,』鄭月回憶說。『這裡的學生過著更有趣的學校生活。』她之所以這麼認為,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美國學生更多時間花在了體育、合唱隊和其他活動上。
鄭老師感慨道:『這裡的學生會搞聚會、喝酒、約會,在中國,我們就是學習學習再學習。』
采訪中,不止一個中國老師反映說。他們對美國學校的不拘禮節一下子適應不了。這些老師已經習慣國內的工作環境:學生看到老師後會迅速的挺直腰板坐端。
其中一位趙紅梅老師(音)(她在威斯康辛建立了一套成功的漢語教學項目)說,有時候學生用語速很快的英語打斷課堂秩序,她都理解不了他們在說什麼。『然後全班都哄堂大笑,我想可能是因為我的口音太重了吧。』
鄭月覺得她班上沒有那種很難對付的學生啊,學校的副校長薩曼莎都認為鄭老師班上氣氛非常和諧。
不過,鄭老師認為美國對老師的尊重幾乎沒有。
『這個國家不尊重老師,這讓我壓力很大,』鄭老師說『教師收入不算高,而美國社會崇尚賺錢至上。雖說國內老師收入也不高,但那是一份很受人尊敬的職業。』
鄭老師還花了大力氣糾正學生對中國的錯誤看法:『我希望學生不要覺得中國人都很瘋狂。』一個學生對中國的獨生子女和計劃生育政策很感興趣,很好奇是不是生了雙胞胎,其中一個小孩就要被抱走。還有一些學生很驚訝中國人居然用上了手機,有些學生還以為香港是中國首都等等。
勞頓中學的校長巴裡伯查對學校能有鄭老師在內的三位中國老師,感到非常高興。他認為這些老師能在教學的同時,從文化變遷中學到更多的東西。
『他們來到這裡,是因為美國是一個偉大的國家,』巴裡校長說。『我們帶老師們參觀教堂,參加家庭聚會,體驗鄉村音樂演唱會,觀看體育賽事等,大家很高興看到老師開始學習和吸收美國文化。』
鄭老師的現狀是中國漢語志願老師的一個典型代表。中國政府支付每年13000美元的工資,當地學校提供住房,和每個月500美元的津貼。有些學校可能補貼的更多,但勞頓中學是少數幾個給志願老師配車的學校之一。
在麥克阿瑟高中,鄭老師每天要上三堂課時一小時的中文課。辛西婭湯普森正在用流利的中文與鄭老師進行京劇對話。另一個學生雷蒙德則學得不是太好,經常混淆漢字裡的劇院和京劇。
雷蒙德承認:『我記漢語單詞不在行。』當鄭老師介紹說,她在中國平頂山市度過的高中生活後,雷蒙德忍不住叫道:『讓我做那些,門兒都沒有。』鄭老師高中時一星期上六天課,早上8點一直上到晚上10點的晚自習。
結束了上午的課程後,鄭老師驅車為午飯找個著落。汽車呼嘯而過帶來的風在地上刮起了地上的塵土,最後她到了漢堡王,點了一份魚三明治。
『到了俄克拉荷馬州,我已經長了10磅。』鄭老師說。
用餐間歇,她回想起今年春天,一個學生帶著她的新生寶寶到學校來,向同學和老師表達她的喜悅激動。鄭老師說:『中國的少女媽媽很少。在這裡,未成年母親是很幸福的事情,人們還為她祝福。但我依舊被震撼了,因為中國人看來,女孩子要專心於學習,然後考個好大學。』
下午的一堂課,鄭老師正在給同學們示范用中文數數到一百,然後解釋一些中國節日,為待會兒的中文繞口令做准備。就在鄭老師板書寫到一半的時候,突然,一個留著棕色長發的女孩非常大聲地問同桌:『法國在哪裡?』
『在歐洲!』一個男生的回答整個教室都聽得到。
『法國不在歐洲,』另一個男生反駁說。
『美國學生對外面的世界了解不多,』鄭老師課後說。『見到最多的還是自己生活的這個社區。』鄭老師希望她能在教學上做的更多,而不僅僅停留在叫他們寫字的水平上。
『我期望我的學生能對中文學習留下一個很甜很美的回憶,』鄭老師說。『他們不用記住很多漢語詞匯,但我想讓他們記住這門語言和中國文化的瑰麗與博大。』(張志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