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翠月湖鎮五桂村程仙亮
劍閣職中校長賈健平
從汶川到玉樹:探索中國式重建路徑
5月8日晚,『網絡媒體重返災區看民生』采訪活動啟動儀式在成都舉行,四川省委宣傳部副部長侯雄飛姍姍來遲。『對不起各位,我來晚了,四川省正在舉行災後恢復重建工作現場會,今天下午是個總結會,會議剛剛結束。』
在重建現場會的四天時間裡,國務院37個部門負責人,成都軍區、濟南軍區領導,十八個對口援建省市總指揮,四川省181個縣的書記縣長,行程數千公裡,足跡踏遍整個震區,認真總結災區恢復重建的經驗和做法,推動重大決策部署的貫徹落實。
啟動儀式上,侯雄飛發表了致辭後不久便匆匆離去,馬上參加另外一場會見。青海省委書記強衛率領的黨政代表團此間抵達成都,前來學習吸取四川在災後重建工作中的先進做法和寶貴經驗,在之後的兩天裡,青海團的考察與采訪團的參觀屢屢『撞車』。
以城補鄉籌措農房重建資金完成『統規統建』、運用市場手段引進社會資金完成『聯建』……『四川積累了很多值得總結和推廣的經驗,這是對全國、全人類的貢獻,也是今後應急管理工作中很寶貴的財富。』國務院應急管理專家組組長閃淳昌說。
從2008年5月12日到2010年5月12日,整整兩年,700多個日夜,四川從悲壯走向豪邁。歐洲風情的山區小鎮,白牆灰瓦的川北農房,民族特色的藏羌新居,古色古香的巴蜀老街……從天崩地裂的『5.12』到天翻地覆的『5.12』,『中國式重建』令人難以置信。
從汶川到玉樹,更是一次激情澎湃的眺望。我們見證了見證了汶川的昨天和今天,纔對玉樹的明天多了一份希望。汶川曾經千瘡百孔,現在脫胎換骨;玉樹如今百廢待興,未來當可期待。
見證制度優越:災區崛起中國信心
走進廣元市利州區寶輪鎮蒼溪村方映纔家,一幢兩樓一底的小樓,正門上的對聯格外醒目:建新家感謝澳門同胞關懷,搞重建不忘共產黨的好政策。『寫的不好,別笑話。』看著隊長並不工整的對聯,方映纔不好意思起來:『就想表達心裡那麼個意思。』
都江堰市天馬鎮金玉村焦家大院的李大媽剛從北京回來,『真沒想到我們全家也能去首都旅游。』李大媽的新家是二層洋樓,液晶電視、真皮沙發、冰箱空調應有盡有,『要不是黨和政府,地震後怎麼會住上這麼好的房子,在天安門看昇國旗我都激動得哭了。』
『四川災後重建逐步轉向以提昇災區發展能力為重點的新階段,要著力增強災區持續發展能力。』就在四川省災後恢復重建工作現場會上,四川省委書記劉奇葆連番強調,決不能讓群眾住在漂亮的房子裡,生活卻沒有著落、沒有保障。
災後重建多項工程仍在四川大地如火如荼地推進,也為震區百姓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崗位,『我在工地上當小工一天能掙80元,比地震前強多嘍!』翠月湖鎮五桂村程仙亮是獲益者之一,站在自己的新家前,他告訴記者用不了幾年就能還完建房貸款。
廣元全市農民建房貸款達40億元,目前已歸還14億元,計劃用三年時間全部還完。『無論是農房重建,還是農民致富,政府都應該為百姓竭盡全力。』羅強表示,災後重建確確實實體現了中國政治制度的優越性,『在其他國家,災後重建如此之快,幾乎是不可能的。』
在今年初,美國《時代》周刊刊發了對比海地與汶川地震的報道,認為中國進行災後重建有諸多優勢。兩年之後重訪災區,我們更強烈地感受到,災區矗立起來的不僅僅是建築,而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信心和力量。
| 請您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相關規定,在註冊後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