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gn=center bgcolor="#E0E0C9" warp> 近年來,沈陽產業集群在區域經濟發展中地位和作用越加明顯。自集群建設啟動以來,沈陽市充分利用和發揮區域優勢和資源優勢,抓住了國內南方資本北上、國外產業向我國轉移的大好時機,吸引了...">
![]() |
|
|||
| align=center bgcolor="#E0E0C9" warp> |
| align=center bgcolor="#E0E0C9" warp> |
近年來,沈陽產業集群在區域經濟發展中地位和作用越加明顯。自集群建設啟動以來,沈陽市充分利用和發揮區域優勢和資源優勢,抓住了國內南方資本北上、國外產業向我國轉移的大好時機,吸引了南方企業集群式、成批次轉移。經過幾年來的發展,產業集群建已初具規模,在吸引投資、提昇經濟總量、創造就業機會,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等方面凸顯了積極的助推效應。今年,沈陽市將把產業集群建設納入區域經濟總體發展規劃,做好主導產業的選擇,加快規劃和整合一批產業特色鮮明、用地集約、生態環保的示范類產業集群。
聚集效應明顯大項目搶灘登陸
28個市級規劃產值近2000億
沈陽產業集群建設憑借較為優越的基礎設施環境和扶持政策,不斷發展壯大。2009年沈陽市市級規劃的產業集群已發展到28個,完成基礎設施投入70多億元。入駐企業2477家,實現產值1930億元,上繳稅金達39億元。計劃到2015年,市級規劃的產業集群將達到30個。入駐企業5000家,完成產值8000億元,20個產業集群達到超百億元產出。
今年以來,一批重大項目紛紛搶灘沈陽的產業集群、工業園區。其中,百億元產出的產業集群運行良好。計劃達百億元產出的完成產值513.5億元,同比增長40.2%。其中,沈北新區農產品精深加工及生物制藥產業集群、沈北新區光電信息及先進制造產業集群、法庫陶瓷產業集群、鐵西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均完成產值50億元以上。與此同時,產業集群產值增長幅度喜人,28個產業集群產值同比增長在30%以上的有14家,其中,同比增長超過50%的有6家,法庫陶瓷產業集群同比增長138%。
據了解,一些產業集群已經確立了在遼寧中部城市群和東北地區的產業發展中心地位,經濟輻射和拉動作用明顯增強。蘇家屯鋼管產業集群被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評選為『中國產業集群品牌50強』;新民藥業產業集群又被中國生物技術協會確定為醫藥發展基地,准備打造東北醫藥第一高地;沈北光電及高科技產業集群引進新郵通通訊,德信電子等一大批通訊電子項目,以3G手機和新興通訊設備生產為主,其發展速度之快超乎人們的想象,3G手機的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在全國的影響力越來越大。
值得一提的是位於沈北新區的南京雨潤農副產品全球采購中心,該項目總投資150億元,建成後將成為中國最大的綜合性農副產品交易、集散、物流中心。統計顯示,前3個月,該市有71個投資1000萬元以上的新項目落戶產業集群、工業園區。其中,投資億元以上項目22個、5000萬元到1億元項目15個、3000萬元至5000萬元項目19個、1000萬元至3000萬元項目15個。
科學規劃布局完善公共服務
多面推進打造11個超百億集群
提高承載重大項目和優勢產業的能力,是今年沈陽市產業集群(工業園區)建設的主旋律。據相關人士介紹,按照建設高標准工業園區、打造示范類產業集群的思路,今年沈陽市超百億元產出的產業集群要達到11個,打造市級示范類產業集群15個,產業集群新上投資1000萬元以上項目320個。為了更好地達到預期目標沈陽市將繼續大力發展產業集群建設,下一步重點在規劃、公共服務、培育核心企業等幾個方面強力推進。
沈陽市將按照布局合理、特色鮮明、用地集約、生態環保的原則和全市產業發展目標定位重新調整制定產業集群發展規劃。根據產業集群的發展建設情況,調控全市產業集群數量規模,按照區域特征和產業結構,通過調整整合最終形成一批具有一定規模、高檔次、有特色的工業集中區和產業集群,將在用地指標、配套設施建設資金、服務平臺建設上給予重點支持。
據了解,沈陽在加快重點產業聚集區的同時,還不斷完善公共服務功能。一批特色鮮明的大型產業集聚園區正在加緊建設和完善,成為承接國內外戰略投資的平臺。通過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多元投入、上下聯動的集群投資建設模式,積極引進民營資本參與,開發工業地產。進一步完善融資、物流、倉儲和營銷網絡平臺等配套服務功能,為引進重大項目落地發展,營造一流的投資環境。
沈陽市提昇產業集群質量,引導產業向園區集中,集群在園區發展。要在現有的28個產業集群的基礎上,整合優勢,依托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產業集群,形成以主導產業為主、上下游產業配套,集群式發展的格局。著眼城市空間拓展和產業昇級,高起點布局全市八大優勢產業,積極引導農產品加工、醫藥化工、鋼鐵及有色加工、輕紡建材四大優勢產業向一市三縣發展,培育和壯大汽車及零部件制造、裝備制造、電子信息、航空制造四大優勢產業在郊區發展。
此外,產業集群的建設還助推了沈陽非公經濟的騰飛,實現了沈陽非公經濟的跨越式發展。非公經濟已成為推動沈陽區域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地方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安置就業的主要渠道和推動自主創新的重要源泉。2009年,沈陽市非公經濟實現增加值2840億元,同比增長15.6%,佔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的65.2%。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1494.4億元,同比增長21.5%,佔全市74.1%。
(宏旭高創業董雪松)
優化功能定位轉變招商方式
錯位發展園區建設亮點頻出
沈陽產業集群的建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各產業集群按照自身比較優勢深化發展,大部分集群內基礎設施建設達到了『七通一平』和『三化』(美化、綠化、亮化)。目前沈陽市產業集群支柱產業牽引效果明顯,大部分區縣(市)的集群工業總產值佔到本地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40%以上,成為拉動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
沈陽產業集群的發展背景逐步發生改變,特別是圍繞加快縣域經濟發展一系列重大舉措的實施,促使區縣(市)從本地特點出發,提高縣域競爭力,進一步明確了產業集群的區域功能定位,錯位發展,避免重復建設。目前,各集群正在按照全市縣域工業總體發展規劃和產業布局有序的規劃發展。並結合自身優勢,制定相關優惠政策,承接市內產業轉移。
據了解,區域功能的明確使產業聚集發展程度進一步提高。沈陽全力推進的政策集聚、產業集聚、科技集聚、人纔集聚等多種資源的集聚已成為集群發展的一種共識和趨勢。按照『做優發展空間,工業向園區集中,項目在園區擺放』的原則,新的工業園區(開發區)規劃的28個產業集群中已有19個進入工業園區,這將為園區統籌基礎設施建設,搭建服務平臺,實行產業聯合推動戰略,提高產業聚集度,創造有利條件。
目前沈陽市產業集群支柱產業牽引效果明顯,大部分區縣(市)的集群工業總產值佔到本地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40%以上,成為拉動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很多產業集群發展速度強勁,每年同比增長都在50%以上。產業聚集度也在不斷的提高,有的產業集群的主導產業的企業數已佔到70%,主導產業的產值佔到80%以上。
沈陽產業聚集區的招商引資正在由過去的數量規模型向效益質量型轉變,招商方式上則明確打出『產業集群招商牌』。沈陽注重在特殊空間、特殊區域、產業集群方面的招商引資,同時還著重引進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和產業關聯度高的高端技術產業,引進投資規模大、牽動力強、利稅高的大項目;延長主導產業鏈條的配套項目,擴大產業集群規模,提高產業競爭力;在招商引資的過程中注重推行制度化、規范化,全過程、全天候、全方位保姆式跟蹤服務,使招商引資工作更加紮實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