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昨天,市民正在觀看木雕展,眼前的展品是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黃文壽的作品《關公》。鄭之越 攝 |
浙江在線05月19日訊
12年前花了2.7萬元淘來的陶瓷品,想請專家『把脈』;祖上留下的一對耳環,不知道價值幾何?昨天是國際博物館日,溫州博物館舉辦免費鑒寶活動,許多收藏愛好者紛紛拿出『壓箱』寶貝。經鑒定,九成以上的寶貝都是仿品或者贗品,鮮有的真品價值也不高。
昨天,在溫州博物館內,許多收藏愛好者拎著藏品給專家『過眼』。特地從樂清虹橋趕來的胡大伯是個收藏『發燒友』,他與侄子倆提了滿滿三大包的陶瓷品,一早就在此等候專家鑒定。『這是我12年前在貴州淘來的陶瓷品,當時花了2.7萬元。』胡大伯的寶貝大缸,上面畫著降龍浮雲,底座印著『大明萬歷年制』的字樣。
但在現場鑒定專家的眼中,這個『寶貝』只能當個裝飾品,並不值錢。『無論是畫工還是紋飾方面都比較低廉,是一件仿品。』現場鑒定專家、溫州博物館副館長侯波良說。經專家鑒定,胡大伯所帶的20多件藏品中只有兩件是真品,但市場價值都不高。
胡大伯顯得有些失落。他說,自己以前是做玉器生意的,十幾年前喜歡上收藏,這些寶貝是在雲南、貴州等地淘來的,有的是自己親眼看那些人從土裡挖出來,有的則是到當地人家中買來。『我家收藏了百來件,自己也在學陶瓷鑒定,沒想到專家鑒定結果是這樣。』胡大伯說,以後收藏要更小心了。
一對夫妻展示自己祖上留下的耳環。侯波良稱這不過是人造貨,『周圍鑲嵌的是水鑽,中間是人造珍珠,表面是鍍金。』
『稍微用點技術,就能讓新燒的陶瓷變舊,不懂陶瓷的市民很容易上當。』專家說,全民都在搞收藏,市場需求量增大,造假的人就很多。像胡大伯這樣覺得自己有點懂的,特別容易被別人編的故事騙。
專家介紹,收藏陶瓷,首先要了解陶瓷的生產歷史,了解各時期、各場地不同窯口陶品的胎制、胎釉、紋飾、造型等知識。如果是收藏銀幣,要小心分辨它的精細度。收藏愛好者最好到正規的文物店淘寶,不要輕信街邊小攤。
又訊昨日,一場以中國傳統木雕工藝為主題的捐贈與特展活動,在溫州博物館拉開序幕,展會將持續到9月份。
館內有33件木雕作品,分別為東陽木雕、樂清黃楊木雕、福建龍眼木雕和潮州木雕。據介紹,此次展出的木雕作品,都是國家級與省級木雕大師的力作,代表中國當代木雕藝術的最高水平。
溫州都市報記者項丹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