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民主黨上臺
日美摩擦浮出水面
隨著國際時局的變化和日本國內反美情緒高漲,日本開始重新思考向政治大國與軍事大國邁進的『新路徑』。
正因為此,小泉時期達頂峰的『從美外交』,在最近幾年來開始向周邊國家的『平衡外交』傾斜。從中曾根康弘要進行『戰後政治總決算』開始,到小澤一郎的『正常國家論』,無一不是對美國統治的挑戰。而安倍時期對中國的『破冰之旅』,福田時期對華、對美『雙車輪』的外交方針,更是對周邊國家『平衡外交』的傾斜。
由於日本自民黨奉行『親美』政策,美日矛盾和摩擦一直處在可控制和可協調的范圍內。但民主黨自去年9月上臺後,提出要建立『對等』的美日關系,並將其落實到具體的政策中,使潛伏已久的美日矛盾和摩擦浮出水面。
民主黨黨魁鳩山高調提出『平等外交』理念,雖然是為掀翻執政逾半個世紀的自民黨營造政治氣氛,但也有力迎合了日本選民對自民黨政權一貫『親美』的反感心理,在國內也有很強的民意基礎,有利於爭取民眾對新政府的支持率。
如此一來,隨著民主黨外交領域的『挺胸抬頭』,美日同盟開始磕絆不斷,原本穩固的美日同盟頻頻出現『裂痕』。類似普天間基地搬遷問題、停止在印度洋對美軍供油、聲稱伊戰為『錯誤的戰爭』等,都表現了美日同盟的裂痕不斷。
幕後
維系美日同盟
雙方各有所需
28日美日就基地搬遷的達成表明,兩國的分歧尚不足以威脅兩國的戰略同盟關系,支橕美日同盟關系的根基依然牢固。
日本:
美日同盟是外交主軸
從日本方面來講,民主黨作為執政黨,必須從整體國家利益出發制定對美政策。
日本要想成為政治大國,特別要實現『入常』的夢想,離不開美國的支持;經濟上,典型外向型經濟讓日本對美國市場依賴很大,美國是日本重要的經濟貿易伙伴,要徹底擺脫金融危機、實現經濟復蘇和發展,離不開美國市場。
在外交安全領域,朝核威脅不斷增長、日俄領土爭端依然存在,維持與美在安全方面的緊密合作是民主黨政府最現實的選擇。另外,要達到遏制周邊國家的崛起,以及保護日本『海上生命線』,還都要依托日美同盟。
在國內,美國影響至深、無處不在,美日同盟在日本國內有深厚的民意基礎。民主黨必須處理好美日關系,否則將面臨政治風險。
具體到衝繩來說,當地人在情感上對美軍充滿了矛盾。盡管美軍劣跡斑斑,但美軍基地給當地提供了就業和收入,還幫助保留了美麗的自然環境,沒有給衝繩經濟發展帶來負面影響,當地很多人靠把土地出租給美軍基地,換取租金為生。
美國:
日本是亞太的『棋子』
從美國方面來說,日本既是美制衡亞太大國、維護其在亞洲主導地位的關鍵棋子,也是美國擺脫困境、謀霸世界的主要幫手。
具體到駐日美軍基地,特別是衝繩美軍基地,其作為美日軍事同盟的核心象征,對美國的重要戰略意義更是不言而喻。通過駐日美軍基地,日美同盟可以對臺灣海峽,朝鮮半島等可能發生的『周邊事態』給予迅速應對。
美國空軍衝繩嘉手納基地5月21日宣布,今後4個月內將有12架F-22A猛禽戰機部署在該地,這是自2007年起F-22第4次臨時部署該基地,這是美國在本土以外部署F-22的唯一處所,針對日本周邊國家的意圖顯而易見。
從美日在衝繩的軍事部署動作可以看出,日美同盟的軍事一體化程度,仍在加深。就美日關系之實質而言,美國不會放棄對日本的控制與利用,日本一時也不情願捨棄享有美國庇護帶來的『紅利』。
背景
美日同盟大事記
1951年9月8日日美簽訂安全保障條約,標志日美同盟產生。
1991年日本強行突破憲法限制,將自衛隊首次派向海外。
1996年4月美國總統克林頓訪日期間,日美簽署『日美安全保障聯合宣言』,提出修改《日美防衛合作指針》,為冷戰後的美日關系確立了新的框架。1年後,美日公布新的《日美防衛合作指針》,明確將臺灣海峽未來戰事包括在其范圍內,從而對中國本土構成嚴重威脅。
2002年4月16日日本政府通過與『有事法制』相關的三個法案。
2003年12月9日日本內閣批准了向伊拉克派遣自衛隊的計劃。
2005年10月27日美國海軍宣布日美達成協議,美將首次在日本港口部署核動力航空母艦。
2005年10月28日日本執政黨自民黨通過了新憲法草案,將自衛隊昇格為自衛軍。
| 請您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相關規定,在註冊後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