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父母相親會』在北京各大公園非常流行。這些相親會幾乎都是父母自發組織,規模不斷增大。中山公園的『父母相親會』,已有6年多的時間,從最初幾十人、幾百人,到現在的上千人……
相親,曾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比較盛行,後來被自由戀愛慢慢取代。現如今,『相親』一詞再次走入人們的視野。
與傳統相親有所不同,當下的相親年輕人不再唱『獨角戲』或『主角』,父母開始直接參與,他們親自上陣挑選未來的兒媳或女婿。
『父母相親會』在北京各大公園,如中山公園、景山公園、玉淵潭公園、紫竹院、陶然亭、國際雕塑公園等非常流行。
這些相親會有個共同特點,幾乎都是父母自發組織的。而且,相親會的數據和規模在不斷增大。中山公園的『父母相親會』,已經有6年多的時間,從最初幾十人、幾百人,到現在的上千人。
為什麼會有越來越多的父母來替子女找對象?『父母相親會』緣何流行?效果怎樣?筆者近期走訪了北京中山公園、玉淵潭公園等地的『父母相親會』,了解情況。
大齡未婚青年愁壞父母
5月16日,中山公園的『父母相親會』上有3000~4000人。筆者在現場看到,很少有年輕人的身影,基本上都是家長們在互相交流。許多家長替孩子寫了征婚啟示,征婚的男女年齡中,30歲~40歲之間的比較普遍。
走動的父母挨個看著地上放置的征友信息,找尋著自己覺得與孩子合適的人選。一位家長看著相親會告訴筆者,『這就像潘家園的淘寶市場,每個父母都拿著一個「放大鏡」,在找著自己看上眼的「金娃娃」。』
筆者隨機詢問了幾位父母為什麼來參加相親會?他們幾乎都給出了相同的答案:子女工作壓力大,空閑時間少、社會交際范圍窄。
一位頭發花白的大爺身旁放了三個孩子的征友信息,筆者了解到其中有大爺自己的孩子,也有親戚的孩子。
大爺說,自己的女兒今年30歲,在外企工作。收入比較高,英語也比較好。但是因為工作原因,一直沒能找對象,把終身大事耽誤了。大爺說自己非常著急,孩子的婚姻大事解決不了,自己晚年的退休生活也過不好。談話期間,大爺表情凝重,愁眉不展。
67歲的陳大爺在為自己的兒子找對象,兒子今年36歲仍是單身。由於從事法律顧問,時間比較緊,平時也很少休息,沒有時間去找對象。一不留意,就過了32歲。全家開始著急了,兒子也上了心。
陳大爺說,孩子成家的事,現在是全家的大事,現在是全家總動員。孩子找不到對象,老兩口就無法心靜。
還有一對70多歲的老兩口前來為孩子找對象,兒子今年38歲。當筆者問他孩子為什麼現在沒成家時,大爺有些抵觸地說:『你是好奇還是怎麼著,我覺得這個問題沒必要回答你。』
曾在婚介機構上當受騙
當筆者問到陳大爺,相親會可能因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從而影響相親的幾率,不妨嘗試求助婚介、電視征婚或網站。一聽到這些,陳大爺生氣地說:『那些都是一堆騙子』。
陳大爺說,他們也曾試過這些途徑,但是基本上都不屬實。『婚介所就是要錢,你交了錢,給你兩個電話,就不管了;如果沒成,那就得再交錢纔會介紹。有時變相收費,什麼會員,什麼金卡,動不動就要交上百甚至上千元。』陳大爺接著說:『報紙上面的征婚信息真實性無法鑒別,我們更不敢相信。』
陳大爺還說:『電視上的征友節目太不好,炒作味道重,追求的是商業利益。真正為老百姓婚姻幫上忙的有幾個?』
59歲的王阿姨是一家汽車公司的退休職工,她也告訴筆者,她和老伴也曾托兩個婚介給女兒找對象。
『我們交過兩次錢,雖然不多,一次200元,另一次300元,但是最後沒有一家婚介是真正介紹對象的。第一家婚介是交完錢後沒過多久就搬走了,第二家婚介是交完錢後就一直故意向後拖,拖得最後讓你自動放棄。』
王阿姨還說,她的女兒也參加過一些單位組織舉辦的相親會,這些相親會都需要交活動費,最後效果如何對方也不管。參加過幾次,也就不再去了。
擇偶觀、婚姻觀的兩代衝突
相親會上,一部分父母坐在某處,身旁放著子女的征友單,這些父母經常來參加相親會。
經了解,這些父母來參加相親會,有的告訴了子女,但相當一部分父母是瞞著子女來來這裡的。『不敢告訴兒子,知道的話肯定不讓來』,『我們也是沒告訴孩子』……一些父母彼此交流著內心的焦急。
60歲左右的平師傅和愛人也是在孩子不知道的情況下來的。平師傅的兒子是醫學博士,今年27歲,剛參加工作。當筆者問到平師傅,孩子的年齡不算大,也挺優秀,家長為什麼這麼著急替孩子找對象?
平師傅告訴筆者:『我們家孩子說,他准備30歲之後,等事業有了起色,再考慮婚姻大事。現在,他一下班就在鑽研他的書籍,還在忙著寫書。他的注意力根本就沒放在婚姻上。』『孩子一路走來都是佼佼者,這麼優秀,不想孩子自己把婚姻大事耽擱了。所以就過來看看,幫孩子留意一下。』
當筆者問,父母參加相親會總要讓孩子知道,那時怎麼辦?平師傅說:『現在不同以前,我們就是想盡一分作父母的心,我們的意見只作一個參考,同不同意由他自己做決定,他掌握最終決定權呢。』
67歲的陳大爺從兒子32歲時就開始參加『父母相親會』。4年來,他在相親會上幫兒子物色到好幾位他認為條件不錯的。不過,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擇偶標准相差太遠,陳大爺幫助兒子找的對象,基本都讓兒子否定了。
『兒子說不合適,覺得對方性格方面、生活態度方面不喜歡等等』,『不像我們以前,別人提親,兩個人見一面覺得差不多,那父母就給定下來了。現在不一樣了,父母什麼決定權都沒有,也只能起到一個幫助搜集信息的作用,其餘的都做不了決定。』陳大爺無奈地說。
『父母相親會』重在信息真實
父母相親會,家長們主要看重的是這種方式的真實性。在子女接觸之前,最先是兩個家庭的父母先見面,從而降低了孩子被騙的幾率。通過與父母的接觸,就可初步了解到對方子女的家教情況。
在這種前提下,再考慮雙方子女的硬件條件,如果雙方父母覺得合適就替孩子暫做選擇,留下對方的聯系方式。對於父母來說,自己去把關覺得是比較安全保險的方式。
此外,替子女相親,是父母對子女盡的一份心。眼看子女歲數變大找不到對象,家長其實比子女還著急。他們在嘗試其他方式行不通後,也就親自來參加了相親會。至於相親會的效果如何,父母有時也不過多考慮,他們這樣做更多是一種心理上的安慰。
筆者在現場也發現,大多征婚紙牌的上面,都要求對方是北京戶口或是北京當地人。許多家長認為,現在幾乎都是獨生子女家庭,兒子如果找一個外地的媳婦,那麼女方的父母今後肯定要來北京,男方就得贍養照顧。如果女方老家的親戚過來北京玩或有什麼事,那男方也得接待。這樣一來,兒子娶的不單是一個對象,而是一個家庭。鑒於此,男方家長不願意找非當地的。
為女兒找對象的一些家長認為,女兒在娘家時衣食無懮,也不用愁房子。如果找一個非北京的,男方肯定得買房,那女兒將來還要和對方一塊還貸款。這種婚姻是給孩子添負擔,女方家長基本都不同意。這種想法,也是影響父母相親會幾率的其中一個因素。
另外,雙方家長都想找一個比自己條件好的,條件相當或稍差的都看不上。這樣,家長過於抬高自己也是父母相親會的制約因素。
不過,對於『父母相親會』這種社會現象的走紅,一些年輕人認為:這是父母的一出『獨角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