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清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副所長、中華日本學會常務理事劉江永教授
|
劉江永教授表示,早在1998年,他就在一篇論文當中對於日本換相做出了預測。他的這篇發表在《中國的世界經濟與政治》雜志上的論文主要分析日本的全面危機和國家模式轉型,所提出的一個觀點就是:日本一旦發生經濟、政治、社會的全面危機,經濟持續簫條,政局不斷動蕩,就會與現在一樣頻繁更迭首相,甚至一個多月就換一個首相。在這種情況下,要實現日本未來的發展,只有實現日本國家模式的轉型纔有希望。
劉江永教授指出,10多年前,當時日本的民主黨就是現在的執政黨。1996年,日本民主黨開始起步成立,創始人就是菅直人和鳩山由紀夫,他們倆人是這個黨的代表。
到了1998年,日本民進黨又吸收了其它幾個小黨,合並成為一個大民主黨,也就是現在的民主黨,當時菅直人是這大民主黨的代表,就是最高領導人,鳩山由紀夫是他的乾事長。
劉江永教授當年便做了一個預測:如果當時執政的自民黨不能實現日本國家模式的轉型,自民黨有可能第二次下野,淪為在野黨。自民黨第一次是執政38年以後,在1993年一度下野,後來又重新執政。
劉江永教授當時預測稱,自民黨下野的話,將由民主黨聯合其它政黨成為執政黨,那麼當時的日本首相就是菅直人。
劉江永教授認為,菅直人必定會成為日本的首相。這次,菅直人在鳩山由紀夫辭職的情況下順利當選的情況就反映出,他的確有政治資歷、經驗以及在黨內和在政府內的僅次於最高領導人的定位。菅直人當選首相之所以成為必然,可以從以下幾點看出:
首先,菅直人作為民主黨創始人,而且作為鳩山內閣的副首相兼財務大臣,資歷、經驗和地位都不言而喻,得到了承認。
第二,菅直人在黨內並沒有拉幫結派,相對來說是一個比較受到各方器重、各方能接受的人物。
民主黨乾事長小澤和首相鳩山一起辭職,反對小澤的人要參選,肯定得不到小澤的擁護和好感。而菅直人是哪邊也不靠,就事論事,這樣的話,他能得到各方包括小澤派的認同。雖然小澤也推出了跟他關系比較近的一個候選人,50歲的樽床來跟菅直人競爭,因為畢竟是民主選舉,總要有對手,但這實際上是一個表演。
小澤擁護者表示,對於投票給誰並不限制,不一定非要機動投哪個人,這意味著,可以投票給菅直人。
而且,從日本民主黨內政治力學的角度,還有菅直人一直以來的政治立場來看,他當選首相是必然的。早在半年前,劉江永教授便做出預測,稱不管是攻擊鳩山的日本媒體也好,反對黨也好,如果鳩山被他們攻倒,就等於他們把權利交給了菅直人。
第三,成功當選首相與菅直人的出身、家世背景有關。菅直人本人既不是世襲的議員,也不是過去通過小澤一郎扶植上來的人員,他本身完全靠自己的能力、實力和努力工作,得到了各方的擁戴。
劉江永教授表示,菅直人是理工科學生,就讀日本東京工業大學,在校期間他是一個充滿理想主義,正義感的學生運動的領導,晚了一年畢業,畢業以後仍然非常關心社會、政治。
最早在政界起家的時候,菅直人實際上並不是在自民黨,他的觀點比較接近於中左勢力。他是在社會民主聯合那一代老的政治家幫助下,1980年,以社民聯為背景當選的候選人,走入日本政界。
菅直人在日本政界打下最堅實基礎的一步可以說是在1996年。當時他是橋本龍太郎的大臣,在處理艾滋病的問題上,他非常果斷,站在民眾這邊,果斷的處理這件事情,博得了當時日本民眾的一片喝彩,很多人成為他的『粉絲』。
在經濟方面也是,菅直人非常早就開始認真的去研究,所以在鳩山由紀夫的財政內閣出現問題財相辭職以後,他能夠立即接手這個職務。在這樣一個過程中,他在鳩山內閣當中起到了一個頂梁柱的作用,和鳩山由紀夫、岡田課業形成了鳩山內閣的『三架馬車』體制。
菅直人還有一個特點,他不是原來自民黨分裂出來的勢力,他跟自民黨沒有什麼瓜葛。
所以,在鳩山辭職之後,作為鳩山和小澤一郎兩人共同的『意中人』,那就是菅直人,非他莫屬。因為在政策上,他和鳩山很一致,在政策、思想、理念上有『心心相印』的部分。有人說菅直人和鳩山是一種競爭關系,因為過去他是黨代表,鳩山是他下屬的乾事長,但是鳩山先成為首相。但是,菅直人把鳩山由紀夫稱為他的戰友中的戰友,可以說是最好的政策意見一致的伙伴。
所以,菅直人表示,他上任以後,仍然要推行鳩山的理想和信念。
另外,從小澤一郎的角度來講,在民主黨內有一股反小澤的勢力,認為他有點『霸道』。這些人想擺脫小澤的控制,實現民主黨由一個領導執行的局面,因為他們認為小澤在幕後操控了民主黨,所以老百姓對此很不滿意。反對黨也就此攻擊民主黨,而小澤又因為政治獻金問題纏身。所以,民主黨實際上是鳩山和小澤的兩元體制。日本媒體評論說,這叫『小鳩體制』,小澤和鳩山。『鳩山』的『鳩』在日文裡的意思是『鴿子』,所以鳩山、小澤被戲稱為『小鴿體制』,近期一直是日本抨擊的對象。小澤辭職後,菅直人這位和任何一邊都沒有瓜葛的人物上任,小澤沒有提出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