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評劇演員李文芳 align=center bgcolor="#E0E0C9" warp>評劇名家劉文卿與六歲紅 評劇在天津的發祥 發達的現代化舞臺,使戲劇活動達到了天津歷史上的鼎盛時期。我國古時候,有『百戲會演』之說...">
![]() |
|
|||
| align=center bgcolor="#E0E0C9" warp>著名評劇演員李文芳 |
| align=center bgcolor="#E0E0C9" warp>評劇名家劉文卿與六歲紅 |
評劇在天津的發祥
發達的現代化舞臺,使戲劇活動達到了天津歷史上的鼎盛時期。我國古時候,有『百戲會演』之說;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天津,可以說是『百臺競演』。各種表演門類在藝術上的碰撞,導致了不同藝術的相互吸收、滲透、融合,從而不僅豐富了各自的表演手段和技術,而且也孕育了新的藝術門類的胚胎。
評劇就是一個新的藝術胚胎,它是從天津的戲劇舞臺上脫胎出來的。評劇的前身是蓮花落子,它本是『行乞之歌』,盛行於唐山一帶,為農民的自娛性俗曲小調,光緒年間開始在天津流行。據光緒十年(1884)張燾輯《津門雜記》記載:『北方之唱蓮花落者,謂之落子,即如南方之花鼓戲也,系妙齡女子登場度曲,雖於妓女外別樹一幟……一日兩次開演,不下十人,粉白成綠,體態妖嬈,各炫所長,動人觀聽;彼自命風流者,爭先快睹,趨之如鶩,擊節嘆賞,互相傳述。』
由於蓮花落子鄉土氣息濃厚,唱詞通俗易懂,深受天津所謂『打八岔』下層觀眾的歡迎。但統治當局卻視其『大傷風化』,在天津不能登大雅之堂,只能作『撂地』、『跑棚』演出。甚而遭到禁止,不得不改名為太平歌詞。如詩雲:『盈盈嬌小女彈詞,別有風流絕世姿,一事令人惆悵甚,下場容易上場遲;茶寮酒肆額紛題,逐隊呼朋東復西,知否嚴閨燈影下,嬌兒和淚伴嬌妻。』由於蓮花落子有廣大的市民階級基礎,在天津發展很快。
光緒二十七年(1901),天津當局頒發禁令,將趙家班等9個蓮花落子班社逐出天津。7年後,落子演員再度入津,又逢光緒、慈禧兩次『國喪』,禁止演出,再次被逐出天津。
但是,人民對文化的需求是禁不住的。為了圖謀生存,挽救瀕於危亡的蓮花落子,成兆纔、倪俊聲等落子演員,對其聲腔、表演、音樂、劇目進行了全面改革,使落子脫盡了舊有的羽毛,發展成一種新的劇種——評劇。
1915年,成兆纔等以『慶春平腔梆子』之名,混過了官府的耳目,第3次入津,在南市平安大街的燕樂茶園正式演出,轟動津門。不僅市民觀眾大飽眼福,而且連當時在天津演出的大腕京劇名家梅蘭芳等,也前去觀看月明珠演出的《杜十娘》。
評劇的興盛,使當時天津建有專門為評劇演出的落子館。如華樂落子館,位於南市榮業大街,建於1915年,原名賓樂書場;1919年改名落子館,後改名聚華劇院;1965年,改為勞動劇場。權樂落子館,位於南市永安大街,建於1916年;曾名權樂茶園、權樂坤書館、聚通戲院、權樂戲院;1954年,改名權樂影劇院;1981年,改名長虹曲藝廳。同慶落子館,位於東南角閘口街東口,原名同慶茶園;後改名同慶坤書館,是天津『七大坤書館』之一;後改名國光影劇院。群英樂子落,位於南市東興大街,建於1920年,李金順最早在此演出;新中國成立後改為群英戲院。慶雲落子館,位於南市慎益大街,原名慶雲茶園,也是天津『七大坤書館』之一;1916年改為落子館,後又改名慶雲戲院、慶雲影劇院、共和戲院、南市劇場。
在評劇唱紅的基礎上,成兆纔等又創造了《楊三姐告狀》等一些新劇,使評劇成為一時的熱門戲;加上李金順、花蓮航等一批女評劇藝人登上舞臺,使評劇與京劇、梆子,成三足鼎立之勢。 (郭鳳岐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