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資源信息研究所研究員高志海說,在自然災害監測方面,中歐空間研究領域的合作發揮了積極作用。他透露,四川汶川地震和青海玉樹地震發生後,歐盟方面及時向中國提供了災情監測數據,有力地支持了災後救援和重建工作。他希望雙方今後通過空間數據應用,對地震和水災等自然災害進行監測評估,進一步提高災害管理水平。
歐洲空間局國際關系主任庫克指出,歐盟和中國在空間研究領域開展了大量的深度技術合作,對話與交流不斷推進。他強調,目前雙方在空間擁有許多衛星,並且掌握了大量的監測數據。因此,今後雙方將加強數據分析能力,以便跟蹤大氣演變過程,提高自然災害監控能力。
北京大學教授朴世龍說,2010年4月,北京大學和歐盟啟動了一項旨在探明全球碳源、碳匯分布的項目,這一項目將於2013年結束。朴世龍說,此項目的開展對有效控制溫室氣體的排放,特別是二氧化碳排放,減小人類活動對全球氣候變化的負面影響具有重要意義。通過項目的實施,將進一步掌握全球陸地生態系統碳收支的數據,也就是全世界的『碳家底』。
人類工業活動排放出大量的碳。其中,被陸地生態系統吸收的一部分碳,科學界稱之為陸地碳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