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簽訂《塘沽協定》時合影 《塘沽協定》簽訂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侵佔了東北;進而把侵略的矛頭指向華北。 1933年4月,日軍侵佔熱河,進逼平津,前鋒抵達塘沽、通州。 國民黨政...">
![]() |
|
|||
| align=center bgcolor="#E0E0C9" warp>中日簽訂《塘沽協定》時合影 |
《塘沽協定》簽訂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侵佔了東北;進而把侵略的矛頭指向華北。 1933年4月,日軍侵佔熱河,進逼平津,前鋒抵達塘沽、通州。
國民黨政府代表熊斌、殷汝耕與日本關東軍代表岡村寧次,在塘沽進行停戰談判。
1933年5月31日,雙方簽訂《塘沽協定》,規定日軍撤至『長城一線』,劃綏東、察北、冀東一帶22個縣為『非武裝區』,中國不得駐有軍隊,允許日軍自由出入。
國民黨政府實際上承認了日軍侵佔東三省和熱河的合法化;並把察北、冀東出賣給日本,為日軍侵略華北提供了條件。
1933年6月1日,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發表宣言,反對《塘沽協定》,嚴厲譴責國民黨政府的賣國行徑。
《塘沽協定》簽訂以後,日軍侵華活動日益猖獗。1934年8月,日本陸海軍在大沽口外進行聯合演習,海軍14艘軍艦發炮封鎖大沽口外海面。
1935年,日本侵略者借口中國當局援助東北義勇軍孫玉勤部,進入冀東非武裝區,破壞了《塘沽協定》,遂調遣關東軍入關,進行威脅。
7月6日,國民黨北平軍分會委員長何應欽,答應日華北駐屯軍司令梅津美治郎提出的全部要求,撤銷中國駐河北省的黨政機關和軍隊,並禁止一切抗日活動,致使整個華北置於日軍監視之下。
1935年11月25日,國民黨冀東行政督察專員殷汝耕,成立偽冀東防共自治政府,在塘沽駐設保安大隊,為日軍全面開放大沽海口。
1936年初,日軍在港口內增設海軍碼頭,控制內河航運。
同年12月,日海軍部命令旅順第14驅逐艦隊的『菊』、『獲』、『葵』號3艘驅逐艦,駛抵塘沽。
1935年,日軍還在大沽購置土地,策劃建立海軍陸戰隊營地,企圖長期盤踞海口。日本從國內征集的2萬餘輛運輸汽車,也通過大沽口,陸續運至天津。
日本郵船株式會社的『摩耶丸』、『生駒丸』等船,每天由日本向塘沽運送軍火。
日本海軍艦船經常來往於大連和塘沽之間,運送兵員與裝備,為發動『七七事變』做准備。 (郭鳳岐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