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6月5日,南京舉行大型都市白領相親會,吸引眾多單身白領前來尋覓有緣人。據了解,本次相親會不收取任何費用,到場者只要出示身份證就可以免費領取相親牌,並在現場發布相關個人信息。 |
| 6月5日,北京地壇公園首次舉辦以提倡『真心征婚、拒絕虛假征婚信息』為主題的大型公益相親會。主辦方在此次相親會的『愛情超市』上提供近千份單身者的資料,除了詳細的個人情況並配有本人近照外,所登資料都經過愛情顧問一對一核實,確保資料真實性。圖為一位老人把自己孩子的資料寫在紙板供別人瀏覽。 |
天津北方網訊:時下中國大齡青年『不婚族』規模日漸龐大,在引發群體關切的同時,『相親』這個傳統語匯也已經開始演化成一種獨特的現象。都市裡越來越多的『剩男剩女』成為這個社會最典型的『癥候群』,於是催生了中國式『相親』時代的來臨。每個未婚的適齡青年都在用各種方式尋找自己的愛情,電視上形形色色的相親節目,互聯網大大小小的婚介網站,父母親朋好友的總動員,所有人都在忙碌著,都在為了尋找一個本該踩著緣分的七彩祥雲來到你身邊的『孫悟空』。
一項調查數據顯示,74.6%的人表示,身邊有很多人在相親。其中18.9%的人說,相親的人『非常多』,55.6%的人覺得『比較多』;僅2.5%的人表示,身邊幾乎沒有人相親。參與調查的人中,『80後』佔51.6%,『70後』佔32.0%。相對於以前的『鄙視相親』,現在的年輕人儼然已經完全接受了『相親』這種形式。相親年齡還在向年輕化發展,不少『90後』也開始步入了『相親』大軍。從曾經注重的『我成分好』到現在的坦承的『我有房有車』,現代中國人婚戀觀念數十年來的大幅度變遷也見證了社會大踏步的發展:或許,愛情像生命一樣不曾改變,但時代,沈淀了她的底色。
電視相親:
低俗大行其道雷人猛語不斷
娛樂沒有極限道德應有底線
十年前,以《玫瑰之約》、《非常男女》、《相約星期六》為代表的交友節目曾經在國內掀起過一股電視相親熱;十年後,沈寂許久的婚戀節目又在2010年再度抬頭。湖南衛視的《我們約會吧》、江蘇衛視的《非誠勿擾》、山東衛視的《愛情來敲門》、安徽衛視的《緣來是你》、浙江衛視的《為愛向前衝》……電視交友類節目猶如一夜春風,成為今年各大衛視的一道風景。然而,在高調宣揚尋找愛情的背後,卻引發了一系列『拜金門』、『低俗門』、『造假門』的演變,原本以形式新穎、話語機敏而頗受歡迎的新派相親交友類電視節目,眼下,正紛紛展開整頓。
相親作為一種特殊的社交本來並無爭議,但若在其中摻雜過多金錢、權力、欲望等因素,則很容易使之扭曲變形。數個相親節目的橫空出世,美女嘉賓現場放狠話,宣揚著令人咋舌的擇偶觀,並不高明的炒作手法卻意外受到關注,引來各大衛視爭相效仿。在『娛樂至死』的理念推動下,電視相親似乎走上了一條『變態』之路,樂於用低俗的方式贏得高收視率的背後,卻是電視娛樂節目社會責任感的淪喪。相親節目『變態』癥狀頻現,讓人們不禁思索的是,通過這樣膚淺的相親方式建立起來的愛情,還值不值得相信。
然而,確實有一些『非常男女』因為這一類型的相親節目而名聲顯赫。馬諾是從《非誠勿擾》開播第一期就屹立不倒的人物,身為平面模特的她外形火辣,但她最吸引觀眾的地方還是她的狠話。自從在相親節目中成名後,原本默默無聞的模特馬諾,立即變身娛樂界新寵。『個人銀行存款有600萬元,擁有3輛跑車,月收入3萬到5萬元。個人特長是開寶馬。』憑借在《非誠勿擾》裡的炫富表現,以及對女嘉賓的刻薄,富二代劉雲超一夜成名。可人紅是非多,走紅後的劉雲超先是被冠以『最囂張富二代』之名,後又被人懷疑富二代的身份是造假。『鳳姐』羅玉鳳,露骨地瘋狂地自曝隱私,直到艷照上網,把隱私當噱頭,把肉麻當可愛,把無恥當榮耀,徹底顛覆了社會的榮辱觀念。可悲的是,這位鳳姐居然自出道以來就以經典的雷人語錄和出格的表現深受大家的追捧,『信鳳姐得自信』成了今年最流行的網絡口號之一。
『你願意經常跟我一起騎自行車嗎?』《非誠勿擾》中,一位年輕的男嘉賓向女嘉賓馬諾祈求般地提問。馬諾則笑著用一句『我寧願坐在寶馬裡哭』的回答,讓無數電視機前的觀眾為之嘩然。而另一對男女嘉賓在節目中赤裸裸的對白更令人感到驚愕:女嘉賓問一位男嘉賓:『你家有錢嗎?』男嘉賓直接宣布:『我家是開廠的,在上海有三套房子。』
在電視相親的舞臺上,當下中國男女青年的種種人格表演讓人堪懮。有的女性青年甘做婚戀的『拜金女』,有的男青年擇偶的對象非『富豪女』不娶。除這些赤裸裸的拜金與炫富外,還有了率『性』而為的性開放話題。有男嘉賓提出『檢驗對方性能力』的要求,而女嘉賓也欣然接受。原本是服務性的相親節目,卻變身成為真人娛樂秀,成為博出名、博出位、博收視、博眼球、低俗炒作的平臺,成了『炫丑』、比賤的機會,成了這種庸俗價值觀放大的公共空間……尺度早已超越底線、價值觀迷失、導向嚴重偏離的這種電視征婚相親節目中,赤裸表達拜金的青年男女已不在少數,這些現象,已經點中了社會倫理道德的痛穴。
有媒體曾經細數過電視相親的『八宗罪』:
一是節目內容、形式雷同,抄襲之風盛行;
二是崇尚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忽視情感交流;
三是盲目追求收視率,刻意制造敏感話題,刺激觀眾的窺視欲;
四是節目嘉賓不少是『托』,相親變為『演戲』;
五是女嘉賓頻出『丑聞』『緋聞』,惡俗炒作吸引眼球;
六是語言暴力充斥節目,嘉賓言語極盡嘲諷、挖苦之能事,『毒舌』飛舞,缺乏平等交流;
七是把庸俗當脫俗,讓低級趣味成為流行,隨意貶低『真善美』的主流價值觀,突破社會道德底線;
八是雖為相親節目,卻真情匱乏,真愛難尋。
湖南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魏劍美說,這些相親節目,把年輕人拜金、自私、造作、享樂的愛情觀、價值觀一次次放大。『節目中滿是作秀的痕跡,節目人員事先埋好"非主流價值"的地雷,等著大家去踩。而嘉賓之間互相謾罵、羞辱,似乎成為節目最大看點。』。上海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顧駿認為,華麗的包裝、赤裸裸的拜金主義、所謂的『女性意識』,一次次形成『視覺衝擊』,一次次拔高收視率,折射出一些人的浮躁心態。
而日前一項專門針對真人秀相親節目的網絡調查顯示,高達71.6%的受調查者認為此類節目『對社會道德和風氣』有害,更有74.5%的受調查者認為這些節目給青少年帶來了有害影響。近半數受調查者認為『有待規范,需要調整』,也有約29%的受調查者認為『有害身心,應當取締』,二者合計達到了總人數的3/4。這顯示了絕大多數受調查者整治此類節目的願望。
與此相應,對於國家廣電總局發文整改相親類節目的舉措,高達71.27%的受調查者表示贊同。安徽衛視《周日我最大》相親板塊《緣來是你》、浙江衛視《衝關我最棒》相親單元《為愛向前衝》已於近日相繼退出熒屏。對相親節目遭遇社會輿論同聲討伐的原因,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丁加勇解釋說:『在中國任何一個時代任何一個社會,都沒有把美貌和金錢當成是婚姻組合的唯一衡量標准,而在相親節目上卻充斥著赤裸裸的金錢愛情觀,負面社會影響不容小覷。』
富豪相親:
『炫富男』海選『拜金女』
一場赤裸裸的錢色交易
電視相親節目甚囂塵上,『相親作秀』、『相親炒作』頻頻見諸於報端。電視相親節目在一番整頓後,打出『親情牌』、『煽情牌』,試圖扭轉話端,而另一方面,銀幕外的『富豪相親會』迅速搶佔風頭,一時間風生水起。
一場富豪相親會日前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同時拉開序幕,這還僅僅是第一輪海選,美女們必須過五關斬六將,最終只有18位佳人能脫穎而出贏得與『鑽石王老五』面對面交流的機會。主辦方稱,此次相親會的男士全球僅限18位,個人資產至少3000萬元,入場費18萬元,全球約有5萬單身女性通過網絡、電話報名。一連串令人咋舌的數字清晰地表明:這是一個閑人免進的億萬富豪們的游戲。可它偏偏又對普通民眾有著『致命』的吸引力,在這個財富幾乎是衡量人成功指數唯一標准的時代裡,這串數字足以讓大多數的看客們瞳孔放大、心跳加速、熱血沸騰。
較早前在武漢的另一場由婚介機構舉辦的富豪相親會上,主辦方稱活動報名情況已經超過了空姐面試,過萬名美女搶奪160張海選門票。報名女嘉賓光電視臺主持人就有30多個,空姐100多人,其餘均為海歸,演員,名模,高管,富商,軍官,公務員等白領。報名范圍更涉及中國,美國,英國,德國,澳大利亞,加拿大,新加坡等數個國家和地區。而在號稱南京首屆富豪相親會上,更令人震驚的是,從網上報名的300多名佳麗其中七成是在校女大學生。
於是,一股富豪相親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席卷了重慶、成都、長沙、杭州等國內眾多城市,成千上萬名女子蹦著、跳著、哭著、喊著擠進了一條狹窄卻似乎通往高品質生活的『幸福』之路。這樣一場場聲勢浩大的富豪相親會,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封建社會的皇帝選妃。皇帝選妃倚仗皇權,富豪選妻則倚仗金錢。只不過,無論是皇帝選妃還是富豪選妻,映照的都是女性『被挑選』的命運。
富豪們高高在上,將應征的女子們當成貨物一樣挑挑揀揀。這種征婚態度非但沒引起社會抵制,反而還大有市場,乍看上去令人疑惑,其實仔細一想也就豁然。富豪征婚憑借的是財富所賦予的強大力量,以及附庸在財富之上的其他價值。當然,對富裕生活的期盼、對財富和權力的敬仰和追隨,並不是而今纔出現的社會心態,但卻在當下顯得更加熾烈。在這個消費價值日益膨脹的時代,功利、實用、快速的價值觀主導著社會生活,越來越多的人傾向於用低成本的方式去通往金字塔的頂端,實現『丑小鴨變天鵝』的『理想』。這是富人振臂一呼,美女應者雲集的關鍵所在。
如果應征富豪相親會只是一味地追求物質,滿腦子充斥『乾得好不如嫁得好』的思想,必然降低了屬於愛情和婚姻的尊嚴與價值。婚姻是種機會成本很高的選擇,選擇A就意味著放棄了B。但是,選擇的過程更多地應該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石上。富豪相親會其實是個深不可測的筐,裝的是現代人攀附權貴的依托心理和浮躁價值取向, 『炫富男』海選『拜金女』是赤裸裸的錢色交易,是對純潔而神聖的愛情的顛覆和褻瀆。
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邱鷺風認為,這是女性就業歧視導致婚戀觀物質化的一種表現。女性在社會、職場受到歧視會使其轉向追求婚姻家庭的成功。而目前社會婚外戀的急劇增加使得女性容易對婚姻產生不信任感,進而產生焦慮感,最終可能導致大量女性在結婚前期就關注物質財富的取得,因此擇偶取向就可能轉向成功男士。
對此,女作家葉細細表示,嫁得好但最後被拋棄的例子比比皆是。婚姻不該把錢放在主導地位,除了看經濟狀況更應該注重人品。只有雙方平等,婚姻纔更容易為愛、為對方的優秀品質而長久。而早稻田大學特別研究員姚遠則指出,如此炒作可能會突出社會各階層之間財富分配上的差異,為所謂的仇富心理推波助瀾。
現代社會通常對人有這樣的要求:能力越大,責任越大。身家過億的富翁顯然都是掌握了優厚資源的有能力的人,對他們理應有更高的要求。用社會化一些的標准要求他們,他們應該取財於社會,用財於社會,去做更多的公益事業,幫助更多的窮人,而不是炫耀財富、顯擺身份甚至示威於社會。用私人化一些的標准要求他們,人生中除了『食色性也』的基本需求,還可以有很多精神層面的豐富追求,而不應該用揮霍財富來滿足不斷膨脹的虛榮心。而『富豪選妻』的活動怎麼看都是一場炫耀財富的低端游戲,金錢開路、獨佔花魁的價值取向也毫無足觀。
當一些電視上公開的相親節目,因低俗而被相關部門亮了黃牌或紅燈時,盛行於民間的這一幕富豪相親,很黃很俗很丑陋,又該由誰來整治呢?
相親大會:
80後婚戀觀逐漸務實
獨一代引出父母相親團
『TA不是在電視相親,就是在去相親大會的路上……』當相親熱走下熒屏,『萬人相親大會』、『單身派對』等地面相親活動卻以大規模蔓延之勢在生活中大行其道,成為城市剩男剩女的時尚社交生活方式。
在一個相親會現場,參加者雖然沒有像電視節目中那樣言語出位,但對於相親對象基本條件的要求同樣頗為物質化。『我月薪有三四千左右,總不能找一個比自己還掙得少的吧。』一女嘉賓直接表示希望能找一個年收入五萬以上的男士。『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裸婚"是比較普遍的事情。兩口子工作後組建家庭,幾乎都是擠在單位的職工宿捨裡。但是現在誰不希望能生活得好一點,有房有車應該是基本的。』在報名選手填寫的資料中,很多報名者對於交友對象的職業、學歷、收入、住房等方面都有明確要求,有的女性甚至連男嘉賓配車的車型要求都細分為十萬以下、三十萬以內、三十萬以上等等級,要求詳細填寫。
四川省社科院社會學所副所長胡光偉教授認為,中國青年男女之所以會進入『相親時代』,是因為大部分80後、70後工作壓力大,社交圈子比較窄,生在開放時代下的他們到了適婚年紀,必然會有相親的需求。『相親落地活動之所以火爆,甚至會有更多的人加入到相親的隊伍,這很正常,不過希望年輕人能夠明白建立一個家庭必然有物質方面的需求,但金錢絕不是唯一衡量標准。』
在杭州工作5年的外地女孩珊珊今年29歲,她每天早上八點半准時到公司,單位的事務繁多,加班是家常便飯,盡管她相貌端莊,每月有萬元的收入,但在交男朋友方面卻沒有時間優勢。『身邊只有工作伙伴,根本沒機會去認識更多的人。』就這樣,珊珊也加入了相親的隊伍。珊珊的相親通常安排在晚上八點喝咖啡,既有情調也不會妨礙工作。從去年至今,珊珊已經快速『檢閱』了數十位男士。『吃一頓飯,或者坐下聊一會,只需要短短的一兩個小時,卻給我帶來了大量的機會。』
城市越來越快節奏的生活還導致年輕人生活圈子越來越小。『雖然生活在大城市,卻很少出門,很少有朋友,一下班就想窩在家裡,看看片子、上上網。』麗娟是個媒體工作者。她並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交游廣闊,緊張的工作讓她在業餘時間成了一名宅女。於是,她終於向現實妥協,五天一連奔赴七場相親約會。畢竟,相親就是一條捷徑,周圍的人把他們覺得跟你合適的人帶到你身邊,這就大大增加了你撞見『另一半』的可能性。
『後相親時代』的定義是:現在相親不再是受人排斥的一種談婚論嫁的方式,而是以其高效快捷的特點,被現代社會的人們萬般推崇。一則關於80後新生代婚戀觀的調查顯示,未婚青年對婚姻的理解是『多維』並非『一維』。『多維』指的是在婚戀中既考慮情感因素,也考慮經濟及家庭因素。54.9%的人表示『既要相愛,又要對方各方面條件好』。這體現了80後年輕人務實的婚戀觀。
而在這樣的現場相親大會上,一支奇特的『軍團』也分外吸人眼球,他們就是代替子女『出戰』的父母相親團。
終生大事,是中國父母對成年子女最大的牽掛。有媒體報道,春節期間北京雕塑公園廟會裡上演的『相親嘉年華』天天爆棚,每天到場人數達2000多人,而其中有七成是替子女相親的父母。這樣的情景在浙江也並不少見:穿梭在人群中,拿著孩子照片,年過半百的父母紮堆攀談,互留電話。杭州的父母相親會成就了不少年輕人的姻緣。在定期舉辦的父母相親會上,不少家長對著信息牌又是拍照又是記錄。如果雙方父母聊得投機,就會留下電話號碼,然後纔由各方的子女上場正式相親。
『女兒今年三十好幾了,因為工作忙到現在還沒成家。一些大型相親會,她也沒時間去,我就來給她先挑挑。』劉阿姨幫女兒去相親海選現場挑人已經不是一兩次了,都已經得出她的經驗:『手機與紙筆共用,有些小伙子長得上相的,就拍回去給女兒看看。』『現在獨生子女居多,獨生子女因其特殊的成長背景,個別人感情認知模糊,與外界接觸不夠多,還嚴重依賴父母。而80後的父母,也因為只有一個子女,對子女的婚姻大事變得格外費心。』從事社會心理學研究的心理諮詢師宋斌娜認為。不過,對於『父母相親會』這種社會現象的走紅,也有一些年輕人認為:這是父母的一出『獨角戲』,孩子們的默許,無非就是『可憐天下父母心』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