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讀眼下的所謂文化散文,我是有幾分害怕的,害怕原本還保留著幾分清醒的頭腦,被『學者們』一番七彎八拐故著高深的闡述搞得越發糊涂,更害怕耐著性子看完後,發現通篇都只是對歷史知識的摘抄和復制,而且遠不及歷史書籍來得通徹。盡管作者王彬本人並不太認可,但還是有人把他的新著《舊時明月》(中國青年出版社,2010年5月第一版)歸類到了『文化散文』的序列。
因此,拿到這本《舊時明月》時,我並沒有急於去翻閱書裡的內容,反而是被它淡雅的封面吸引了。把玩之餘,信手翻看了第一章《沈園香碎》,一個陳設簡陋的沈園,原本遠不及百草園的小園子,最顯眼的也只是那方布滿落絮的水塘,卻硬生生被作者道出了陸游與唐婉、魯迅與朱安眾所周知的典故背後,一番別樣的情感糾結和凝思。
貌丑的朱安不但被當時的魯迅本人忽略,連當下研究魯迅的專家們也同樣把她忽略了,甚至連她發出的那聲最悲憐的『我也是大先生的人,我也要保護』都被埋入了歷史的煙塵,而美麗的唐婉呢?時時地出現在古往今來的文人騷客筆下的絕美紅顏,她又真的幸福嗎?『在沈園,我極力尋覓著一絲一痕她的蹤跡。當然是一點也沒有,只能閉上眼睛去想象,這裡的泥土是她踐踏過的,那裡的春波是她照應過的』,最後,都只不過成了舊時代婚姻制度的祭品罷了。從這幾句簡短的敘述中,也讓我領略到了王彬散文文筆的優美。
去除心裡的隱懮後,取而代之的是迫不及待。一口氣從《紅粉》、《細腰》、《羅袖》讀到《獨樂寺》、《張家灣》,無論是談及白居易《琵琶行》裡對淪落女人的那份極致淒婉的紅粉嘆息、對妻妾殉夫觀念的鞭打,還是面對美麗的翠屏山,想起的那些被水滸英雄們隨意殺掉的女人們,引發出作者對如此美麗的地名卻浸染著如此凶殘的故事的蕭瑟、悲涼的情懷,還是站在嶗山,用《細腰》一文細細地回味起蒲松齡關於美女的惟妙惟肖的描摹,尤其是《羅袖》裡對『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的唐玄宗與楊貴妃情感的喟嘆,令讀者情不自禁地跟隨著作者的嬉笑怒罵而浮想聯翩,暢游在作者精心構築的橫貫古今的歷史長河裡,忘乎所以……
在厚重的歷史煙塵裡激起風花雪月的美景,牽引著讀者去懷想、去追思、去反詰,這是件需要莫大功力和耗費心神的事情。這也恰恰凸顯出身為魯迅文學院副院長、研究員的王彬長期從事敘事學方面的教學實踐,尤其是數十年致力於研究中國傳統文化與北京地方文化的優勢。這也印證了我一貫的觀點,要想寫出像樣的文化類散文隨筆,沒有數十年的文化知識的浸染、考訂和研究,是根本做不到的,就算勉強寫出來,往往給人留下的也是粗陋和拾人牙慧的印象,或許,這也正是當下不少青年學者和作家最應謹記的基本准則。王彬和他的《舊時明月》,讓我們在飽餐了一頓輕松愉悅的文化大餐的同時,更看到了中國文人厚重的影像。
通觀《舊時明月》一書,王彬並沒有對歷史掌故本身去多費筆墨,而是在博古通今的知識汪洋裡,融會貫通後捻起了幾片被史學家們忽略的葉子,精細擦亮那些被舊時光蒙塵的脈絡,不但讓讀者輕松地獲取了海量的文史知識,與眾多的歷史人物神交呢喃,而且順著作者的凝思和反詰,燭照當下的現實生活和我們越發紛亂的情感世界,讓我們在紅塵亂像中,盡可能地找尋到一片心靈的清涼之地。
《舊時明月》整本書的篇幅並不長,31篇文章14萬字,但卻涵蓋了一百多位歷史人物的掌故和作者以今燭古、以古鑒今的評述、感悟,其間還配有跟文章意境相通的原創插圖,讓讀者養心之餘,也不乏養眼的歡愉。不失為一頓地道的『悅讀』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