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作者:吳帥
近年來,一些餐館將餐具封上塑料膜自稱消毒餐具提供給消費者。按理說,專業消毒公司清洗加上真空收縮膜包裝,這些餐具應提昇用餐衛生指數,但記者在河南、雲南調查發現,在一些餐具消毒企業,污水橫流、蒼蠅亂飛,髒水循環使用,用抹布擦擦就封口,所謂的消毒餐具並不乾淨。(8月2日 《京華時報》)
必須得承認,這樣的新聞不僅僅只是影響我們的食欲,還有對執法與監管的信任與擔懮。按照一種基本的市場常識,只有在那些監管與執法系統脆弱的環境,這種食品衛生安全的問題纔會頻頻猖獗的發生。河南、雲南是這樣,其他地方呢?會不會也存在像新聞中,雲南當地那位官員強調的那樣:『如果企業不按照規范設計和操作,按照現行的《消毒管理辦法》只能處以5000元以下罰款,企業覺得違法成本不是太高,幾千塊錢對他們起不到震懾作用。』
一套餐具究竟髒不髒?有多髒?這涉及到的是一個公眾衛生知情權的問題。有這樣一個設問,如果沒有央視等媒體這樣的介入曝光,公眾有沒有辦法獲得這種 『一些消毒餐具生產企業沒有按照規范操作,提供消毒餐具衛生狀況難以令人放心。『的衛生安全信息?不客氣的說,從現狀來看,這恐怕很難。
關鍵在於,很多地方政府部門對這樣的丑聞都相當敏感,他們擔心信息被披露後,會給政府制造連綿不斷的麻煩,還有留下執法無能的印象。由於在這方面封鎖控制得很嚴,地方的媒體根本很難去介入報道,滿足民眾知情權。所以,這些年來,我們早已經見慣了這樣的怪現象。一個地方的食品安全問題基本都是外地媒體無意中曝光的。比如,海南的毒豆角如果不是肆無忌憚的大批流入武漢,被當地曝光。誰知道它有沒有毒?有什麼毒?
其次,食品安全問題由媒體曝光,而不是由政府職能部門來曬,這有可能是相當尷尬的一件事情。媒體的力量有限,他們只能曝光一部分『問題』,甚至為了避免麻煩,那些不法商家還經常被蒙上『某某』的面紗。這種不夠全面、也欠缺精確的信息,也只能滿足公眾一部分的知情權。這就很容易讓公眾產生那種敏感而焦慮的心理,因為你根本沒辦法知道問題有多嚴重?也不知道誰是可靠的?誰是有問題的?生活的防范無從下手,很多人就會在現實生活中,產生一種草木皆兵的心理。看到川菜館就聯想起地溝油,看見奶粉就聯想起魂靈不散的三聚氰胺,看見一次性餐具就聯想起髒水循環使用洗出來的碗。
不是說職能部門就沒少乾那些執法監管的工作。電視報紙媒體不是經常會傳來這樣的捷報,又有多少家問題餐館與生產廠家被執法部門查處?我們的衛生、食監等部門也會定期發布那些一些『黑榜』,曝光一些黑心經營企業的名單。問題只在於,這依然只是滿足了公眾的一部分知情權。作為納稅人,人們還想知道那些更全面、更准確的信息。比如,在一個行業或者一個地方,這樣的問題究竟有多泛濫與嚴重?究竟有多少商家是合格的?又有多少商家是不合標准的?並且,請您告訴我們,他們的名字?也只有掌握到這類信息,公眾纔會真正生活在一個足夠安全的衛生環境裡。
這種責任與能力,只有政府部門纔有辦法肩擔起來。關鍵是,他們是否願意滿足公眾的這種知情權?這也取決於他們怎麼本身看待這一類的丑聞。
| 請您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相關規定,在註冊後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