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馮驥纔(中國網·濱海高新新聞圖片)
隨著丹霞地貌申請『世遺』成功後,我國各地陸續掀起了一股『申遺』熱潮。對此,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著名文化學者馮驥纔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表示,申請『世遺』是好事,但不能盲目跟風,更不能急功近利,自始至終都要有科學的保護和合理的規劃。
馮驥纔說,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全人類共有的精神和文化財富,是擁有國所承擔起來的對人類文化遺產多樣性的保護。因此,申請『世遺』是一件神聖的事情。國內的一些地方若要申請『世遺』,一定要有這種神聖感和使命感。
『但在當下這股申請「世遺」風潮當中,大部分地方政府的動機值得懷疑。』馮驥纔說,『據我所知,在申請國家級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時,一些地方受不良政績觀驅使,只重申遺,不重保護。一旦申遺成功就將其視為搖錢樹,對遺產及其傳承人則放置一旁很少過問,既無科學的保護標准,嚴格的管理措施,也無維護與推動傳承的辦法,甚至大搞旅游開放,換取經濟利益,致使文化遺產面目全非,造成新的破壞。如果在申請「世遺」時,也還是這種急功近利的政績觀在作祟,那麼,即使申請成功,「世遺」最終也難逃被破壞的命運。』
『一旦申請「世遺」成功,接下來該怎麼辦,這是眼下我最擔心的。』馮驥纔懮慮地說,『如果沒有科學的保護和合理的規劃,這些遺產終將名不副實。』
馮驥纔強調,保護物質文化遺產就是要保護它的歷史真實性,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要保護它的原生態性。因此,不論是物質的還是非物質的文化遺產,保護是要放在第一位的,開發是第二位的。但在這一點上,一些地方政府顯然是弄顛倒了順序,成為『重開發,輕保護』。
『一個地區的經濟有興衰,但唯有「文化」纔是永恆的資源。這資源既是經濟的,更是精神的。如果拿它換眼前幾個小錢,失去的只能是一個地區最重要的東西——精神。地域精神、人文傳統、鄉土情感與親和力,這些東西一旦失去是多少錢也買不回來的。因此,各地在申請「世遺」時一定要以此為戒。』
馮驥纔認為,申請『世遺』,當地政府要擯棄功利思想,要有一套科學合理的規劃。要尊重專家的意見,而不僅僅是走過場,把專家當成道具。要制定合理的保護措施,並建立長期監督機制。 (記者周潤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