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8月19日,『文明上網 共建和諧』網上征文和知識競賽活動啟動儀式在北京舉行,中宣部副部長、中央外宣辦、國務院新聞辦主任王晨在會上發表了題為《共同營造文明和諧的網絡環境》的講話。從中我們看到,隨著網絡對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影響力的日益擴大,依法文明上網正成為我國當前加強互聯網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互聯網作為一種新興媒體,人們對它的認識有一個逐步加深的過程,對它的管理也有一個不斷強化的過程。從最初的網絡世界『無法無天』,到後來的建立健全法律制度,依法管理互聯網,再到現在我們提倡『文明上網』,我國對互聯網的管理經歷了一個從不知如何管,到依法管,再到道德約束的過程。和對現實世界的管理一樣,對虛擬世界而言,如果說依法管理凸現的是一種外部的強制力的話,那麼以文明上網為標志的道德約束則更應該強調網絡本身的自淨功能。
中國作為一個互聯網大國,近年來,依法管理互聯網無論在法律制度建設上,還是在執法與司法實踐中,都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經驗,但在道德約束上基本停留在自上而下的倡導、呼吁階段,缺少更有效的手段。對於網上的種種違法和不文明現象,有人曾把網絡實名制作為一劑良藥,但畢竟虛擬是網絡的魅力所在,許多人本能地對『實名』表現出了恐懼。而隨著網絡溝通方式的發展,網絡自身似乎正向著某種意義上的『實名』化演進,網絡發展為網友創造了很多強化『個人屬性』的平臺,從而自覺不自覺地形成自淨的力量,為文明上網提供了更容易被接受的有效手段。
有人說,當今的互聯網已進入到了微博時代。不管這種說法是否准確,但微博確實正顛覆著傳統的信息傳播模式,通過各種手持電信設備,個人能夠隨時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在微博中向自己的朋友和關注者進行即時播報。互聯網從此讓面目模糊的『網友』在微博的圈子裡『顯形』。畢竟人性在本質上,對於表達自我的渴望要遠比匿名宣泄來得更自然而健康。『我』的好友、親朋、同事甚至領導,都能通過微博從不同的角度重新認識微博的主人。正是通過微博的流行,網絡文明從那些面貌不清的一個個『馬甲』背後,悄悄回歸到生活在社會、家庭關系網絡中的真實個體身上。
這雖然並不意味著網絡虛擬性質的消解,但當『我』們在微博的世界裡做回自己之後,網絡文明其實就變成社會文明、家庭文明的一部分。其言談舉止自然成為個人生活在網絡虛擬世界的延伸和擴展,法律和道德所要求的,自然也是微博主人需要在網絡世界裡所遵循的行為准則。正是微博這種強烈『個人』屬性,有助於讓網絡文化從不負責任的放縱宣泄,轉變為個人興趣的自然表達。從這個角度講,沒有實名制,微博依然能夠保持足夠的自律和自尊,從總體上形成一個相對文明的網絡環境。
在尚未采取實名制的微博網絡裡,盡管『我』的真實身份對於絕大多數網絡過客而言並不具有更多的意義,然而只要『我』的虛擬存在確實對於關注者有意義,『我』就會倍加珍惜這一切。這難道不恰恰是對於網絡虛擬與網絡文明之間實現微妙平衡的一種美好詮釋嗎?不正是人們期待的『實名』所要達到的效果嗎?
今天,全社會在呼吁網絡文明、抵制『三俗』之風,這些都應當以倡導互聯網用戶的文明自律和守法自重為基礎。通過微博的興起,我們不僅感受到互聯網創新的巨大動力,也發現人性向往理性、文明、情趣和溝通的力量同樣在塑造互聯網發展的過程中發揮著巨大作用。如果單純從技術角度,執法機關已經有足夠的技術手段把任何網絡違法犯罪嫌疑人從一個個偽裝的『馬甲』背後牽出來,也有足夠的力量搗毀形形色色的非法網絡信息平臺。可是網絡文明本身,體現的是屏幕背後一個個具體公民的文明素質,文明素質既很難通過消解網絡的虛擬性來提高,也不能通過執法者的強力管制來改變,終究還是要靠人內心的向善力量來提昇。
並不僅僅是微博能夠對網絡文明發揮積極的作用,事實上,很多文明和健康的因素會隨著網絡的發展自發地產生,關鍵是管理者要尊重網絡的規律,重視從網絡自身去發掘、培養和引導自淨的力量,這樣纔會把網絡自發向善變成網絡自覺向善。
| 請您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相關規定,在註冊後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