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國家林業局副局長張建龍介紹相關情況 中國網 張琳
天津北方網訊 國家林業局於今日上午舉行林地保護利用規劃新聞發布會,請國家林業局副局長張建龍、國家林業局森林資源管理司司長汪絢介紹我國林業保護與利用及規劃的情況,並答記者問。
發布會上,張建龍表示,林地是國家發展的基礎性自然資源和戰略性經濟資源,在維護國土生態安全、保障木材及林產品供給中具有核心地位,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中具有特殊地位。我國仍是一個少林國家,森林資源總量不足,生態系統整體功能脆弱,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與林地供給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在這種形勢下,編制並實施《綱要》具有重要意義。
一是滿足國土生態安全、建設生態文明的基本要求。要實現黨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設生態文明、建成生態環境良好國家的新要求,完成黨中央、國務院提出的到2020年森林覆蓋率達到23%以上的戰略目標,需要有足夠的林地作為支橕。編制《綱要》,統籌安排經濟社會發展與林業建設用地需求,解決了林業發展空間,保障生態、經濟、社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
二是增加森林碳匯、提高林業應對氣候變化能力的客觀要求。森林是陸地最大的儲碳庫和最經濟的吸碳器,林業在應對氣候變化的間接減排方面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我國現有森林每年吸收9億多噸碳,淨吸收量達到了每年工業碳排放的8%。在2007年的APEC會議上,中國政府提出的建立『亞太森林恢復與可持續管理網絡』的重要倡議,被國際社會譽為應對氣候變化的森林方案。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13次締約方大會將植樹造林、加強撫育、減少毀林、控制森林退化作為巴厘島路線圖的重要內容。2007年頒發的《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將植樹造林、發展森林資源作為減緩氣候變化的重要措施之一。而提高林業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能力,需要從根本上增加林地面積,減少毀林,提高森林保有量,從而增強森林植被的碳匯功能。編制《綱要》,明確林地的范圍和界限,可以有效地減少毀林,增加森林的固碳能力。胡錦濤主席在氣候變化峰會上向國際社會做出的爭取到2020年比2005年森林面積增加4000萬公頃、森林蓄積增加13億立方米的目標,將保護利用林地、增加森林資源提高到了國家目標和戰略高度。
三是滿足市場需求、增強木材及林產品供給能力的必然要求。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木材及其制品的國內消費也在迅速增長,其中人造板、紙漿及紙張消費已居世界第二位。2007年,我國林產品折算的木材消費總量約3.71億立方米,但木材產品市場國內供給僅為2.02億立方米,實際消費缺口超過1億立方米。據測算,到2020年,我國木材消費總量將提高到4.57-4.77億立方米,木材供應缺口將長期保持在1-1.5億立方米左右。如此巨大的需求缺口,僅依靠進口和節約資源是遠遠不夠的,迫切需要立足國內,統籌安排好木材及林產品生產用地,提高森林經營水平,最大限度地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木材及林產品的需求。
四是加強林地宏觀調控、適應國土區域利用格局的形勢要求。當前,我國正在根據不同區域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有開發密度和發展潛力,統籌謀劃未來人口分布、經濟布局和國土利用格局,完善區域政策,調整功能布局,形成合理的空間開發結構。林地作為鞏固並擴大綠色生態空間、改善生態環境、保障生態安全的重要載體,為適應國家新時期區域發展戰略,需要及時調整適應於國土區域開發利用格局的林地保護利用結構、布局、管理政策和措施,實行分區施策、分類指導、分級管理,。
五是為深化林業改革的創造了有利條件。《綱要》的實施必須與改革相結合,編制林地保護利用規劃是推進改革的基礎,落實地籍和林權登記發證是推進改革的關鍵。全面推進和不斷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完善政策,放活經營,規范流轉,強化服務,提高農民保護林地和發展森林的積極性;統籌開展國有林場和國有林區改革,通過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切實落實國有林地保護利用責任,充分發揮國有林地在國家生態建設中的主體作用,形成有利於林地保護利用管理的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