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資料圖片:寶寶生病 全家著急 圖片來源:大洋網
天津北方網訊 近日,有讀者投書本報,反映由於沒有兒童專用藥,家長在給孩子用藥時存在劑量難操控現象,給兒童用藥安全帶來隱患。7月12日,發生在四川內江的預防藥物群體不良反應事件,一名3歲女童因遵醫囑服用發給的成人藥而死於『用藥過量』,造成預防藥成『奪命丹』的慘劇。目前我國兒童用藥狀況究竟如何?幾乎關系到每家每戶的兒童用藥安全如何保證?就此我們進行了調查。
所謂兒童專用藥,是指適合兒童特殊體質及需求設計,利用矯味劑來改善入口的苦味,使小孩的接受度提高。另一特點是使用原包裝、不經分裝、標注清楚的藥水,包裝內附有劑量刻度的量器或喂食器,讓家長方便掌握劑量,安全、方便、好入口,使得給孩子喂藥不再是一件苦差事。
藥店:兒童藥所佔藥品總量比例小、種類少8月4日下午,我們來到北京甜水園街濟世堂藥店。一位售貨員說,兒童藥在藥店所有藥品中所佔的比例很低,中成藥只有同仁堂的降火助消化藥,西藥則有好娃娃等少數幾種藥。除此之外,是一些兒童保健品。兒童藥總的銷路一般,一個月賣不出幾盒。孩子不舒服了,大多數家長都帶孩子去醫院,來買藥的也是拿著醫生處方來的。
8月5日,我們又來到位於朝陽路上的三九朝陽大藥房。經過觀察,發現藥房內的兒童藥確實不多。藥房西醫組的趙女士介紹,西藥是一些頭孢顆粒等常規藥,家長只有出具醫生處方纔能購買。中藥組的售貨員說,她們出售的也只有同仁堂的感冒顆粒、兒童咽痛顆粒等,多為衝劑,便於服用。現在正值暑期,兒童容易上火或消化不良,所以這些中藥銷路還行。
從走訪藥店的情況看,北京市面上兒童藥品種不多,所佔比例小。
家長:用藥比過去方便了,劑量上還無法做到准確為了進一步了解兒童用藥的具體情況,我們采訪了一些患兒家長、藥劑師和醫生。
在北京兒童醫院藥房處,趙女士帶著女兒准備拿藥。她說女兒最近有一些炎癥,用了醫生開的頭孢顆粒,炎癥消除了。這次來復查,醫生除開了一些消毒藥水外,還有一盒尿感康衝劑,醫生說大人小孩都可以用。『女兒纔4歲啊。』趙女士有些不放心。
8月9日一大早,我們來到首都兒科研究所附屬兒童醫院,帶孩子前來看病的人很多。在內科診室門口,帶孩子准備就診的趙先生坦言,現在給孩子用的藥大都是衝劑類的,便於服用。但是使用過程中,還是存在不明確的地方。例如,有的衝劑按照兒童不同的年齡,口服1/2或1/3,但由於沒有刻度或計量器,不易把握。他覺得孩子很小,細微的差別還是會有影響的。
藥劑師:國內兒童藥整體發展水平低,亟待政策扶持8月13日下午,我們采訪了北京新世紀兒童醫院藥劑科主任楊景秀。楊主任介紹,兒童藥的品種、劑型在我國可以說是嚴重缺失的,也就是說,國內兒童藥整體發展水平較低。
在藥物的分類中,沒有成人藥與兒童藥之分,兒童藥主要是基於對安全性的考慮。針劑類藥物,主要看適不適合兒童使用;口服類藥物,如兒童用的抗生素,國內有一些,但沒有全方位的覆蓋。常規兒童藥,如止咳、感冒、腹瀉、健脾、助消化等藥品基本普及。但是近年來,兒童患心髒病、高血壓、腎髒病的越來越多,而治療這些病國內只有成人藥,沒有兒童劑型,這一點國外要比我們好很多。兒童藥中,液體劑、中成藥種類數量較少,西藥在劑量指導上已經比較規范,而中藥指導還不夠准確。
就國內兒童藥整體發展水平較低的原因,楊主任分析主要有3點:一是兒童佔人口比例約為20%,屬於小眾群體,藥的生產量比較少,批次多,成本大;二是兒童藥研發時間長,同樣造成了生產成本增加,廠家也不願生產;三是兒童藥缺乏臨床試驗志願者,開發研制困難。為此,楊主任建議:國家為兒童藥的開發研制提供政策、資金上的支持;出臺有關兒童藥的使用細則,規范行業行為;加大對稀缺類型藥物的引進,對重復引進的常規藥物進行篩選,以減少浪費。
醫生:兒童用藥安全第一作為臨床醫生,在接診兒童患者時,該注意些什麼?
北京同仁醫院泌尿科主任醫師楊建林先生介紹,他所在的泌尿科經常會接診一些兒童患者。由於兒童的生理發育沒有成熟,因此,醫生在用藥方面特別謹慎。即使是兒童,新生兒、嬰兒與不同生長期的兒童,在用某些藥時也不一樣。在給新生兒接診、用藥時,他們一般會請兒科醫生會診。楊醫生同時強調,在給兒童患者使用抗生素時要特別謹慎,例如?諾酮類藥物(諾氟沙星、環丙沙星、氧氟沙星、司氟沙星等),具有口服易吸收、抗菌譜廣等特點,臨床上廣泛用於治療泌尿生殖系統感染、腸道感染與呼吸系統感染等疾病的治療。但此藥會對骨關節的軟骨造成損傷,影響兒童的身高,且年齡越小,軟骨損傷越大。因此,嬰幼兒應禁用這類藥物。據他了解,有些地方醫院的醫生會給孩子用這類藥,讓人非常擔心。
北京新世紀兒童醫院急診室主任王雷說,兒童用藥首先要求的就是安全性,家長要走出『多吃藥就能治好病』的心理誤區。醫生開藥時、藥劑師給藥時,需要和家長充分溝通,讓家長能夠清楚所開、所給藥物的作用、功能。這樣,能夠使得患兒吃有必要的藥、合適的藥,從而避免對患兒造成二次傷害。王主任介紹,保證用藥安全需要三個步驟。用藥前,需要醫生和藥劑師溝通,家長和醫生交流,保證用對藥、用好藥。用藥過程中,因為兒童各個年齡段情況不同,劑量大小一定要根據體重來算。同時,也需要關注各種藥物一起使用是否存在禁忌。用藥後,密切關注孩子的反應,及時與醫生溝通,讓醫生能夠在用藥時做出調整。
楊建林醫生強調,在給兒童患者用藥時,需要遵循的原則是,能口服的就不要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的就不要輸液。總之,安全是第一位的。(沈雙逸劉建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