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浙江在線09月03日訊
今天,是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代表在無條件投降書上簽字,9月3日被定為紀念這一偉大勝利的日子。
但65年過去了,戰爭的後遺癥仍然沒有痊愈。
抗戰期間,許多人因戰火流離失所、背井離鄉。金華就曾收容了大批周邊省市的難民,這些人中能幸存至今的,當年多是嬰兒或幼童,如今都已年逾古稀。
歷史日漸模糊,疑問卻越來越多。有多少難民當年流落金華?他們的故鄉在哪裡?家裡還有沒有親人?……
在東陽市歌山鎮的退休教師郭承豪看來,解答這些問題,就是他的使命。
>>緣起郭承豪今年62歲,退休前在東陽市巍山中學圖書館工作。
9月1日,記者采訪他時,郭承豪拿出了一本厚厚的《戰時難民》名單。5年來,他的足跡遍及東陽1600多個村莊,走訪了1000餘人。
老郭說,之所以要把這項大海撈針式的調查進行到底,最初是為了給王選與日本人打官司提供資料。
『2006年3月,我應邀參加浙江省抗日戰爭調研工作會議,會上認識了一直在為細菌戰受害者打官司的王選女士。』當時,學校圖書館有個『紹興難民流落東陽』的課題。會後,郭承豪把一些相關資料給了王選,『她很感興趣,鼓勵我繼續做好調查,保存好相關檔案證據。』
>>尋訪自從真正著手這項『工程』,郭承豪就作好了打持久戰的准備。每個周末,他都騎著自行車,帶上地圖,一去就是大半天。
為了確保這些『抗戰孤兒』的身份准確無誤,他除了尋找當事人親口述說外,還前往南京檔案館、浙江省檔案館等地,甚至把已經確認身份的老人檔案送到當地的檔案館,希望能幫助他們找到親人。
『一本《戰時難民》的冊子,就是一部「抗戰孤兒」的辛酸史。』郭承豪感慨道,『每一個當事人回憶起來,無不老淚縱橫。』
當然,也有很多人不理解。一次,郭承豪找到一位難民,不料對方的兒子得知老郭的來意後,開口就罵。
久而久之,老郭也摸出了經驗,每次去小村莊時,從不抽煙的他經常會帶上幾包煙,時不時遞上幾根,就比較好說話了。
>>回家至今,郭承豪已核實幾百名戰時難民,幫助其中200多人找到了親人。
歌山鎮一位樓大爺,當年從紹興流落金華。他找親人找了幾十年,經常寫信到紹興的各個村莊,可是令他失望的是,這些信每次都原封不動地被退回來。
老郭得知此事後,仔細查看了樓大爺的信件,發現許多地名都寫錯了。他逐一幫樓大爺改正,又幫著他聯系,沒多久,樓大爺找到了紹興的親人。
不僅僅當地人,許多外省的『戰時難民』也把希望寄托在郭承豪身上。
湖南人丁大爺找到老郭,希望他幫自己找到老父親。丁先生說,他原本姓鄒,是東陽人,小時候,父親被抓去當壯丁,只能將他賣給別人撫養。『哪怕是父親不在了,清明的時候我也可以回來掃墓。』
帶著丁先生提供的線索,郭承豪四處尋訪東陽有鄒姓人家的村莊,一家家地詢問,但一直沒有音訊。可他始終沒有放棄,每次遇到姓鄒的人,老郭都不忘詢問幾句。
>>感動路上的艱辛,人們的冷眼,工作上的挫折……對於郭承豪來說,在看到『抗戰孤兒』順利找到親人時,這些都隨之化解。
『已經確認的「戰時難民」年紀都很大了,年紀最小的也有76歲。5年多來,有300位老人已經離開了人世。』
雖然活著的這些老人尋親線索很少,但老郭總是捨不得『放棄』他們。如今,他的電話幾乎成了尋親熱線,有些人甚至會找上門來。
明年,郭承豪花3年時間編寫的《抗戰難民在東陽》一書將付梓印刷。他還准備建一個網站,繼續尋找『抗戰孤兒』、幫他們找到親人。
史志辦:名單很難核實關於郭承豪幫助尋找『抗戰孤兒』的事,東陽市史志辦的工作人員也有所耳聞,一位工作人員說:『郭承豪是個很熱心的人,但他這一舉動屬於個人行為。』
該工作人員表示,由於需要付出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相關政府部門此前並未進行過類似的尋訪或調查。
對於郭承豪采訪得來的《戰時難民》名單,史志辦的工作人員稱,其准確性需要逐一進行核實,工作難度很大。
記者石磊張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