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實現文明上網最關鍵的是要自律
主持人:我們討論的話題是『文明上網,共建和諧』,您認為要實現文明上網最關鍵的是什麼?
王曉暉:文明上網最關鍵的要素就是自律。這個自律指的是兩方面,既然說是文明上網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方面是上網者,一方面是辦網的,我們的網站。文明上網更大一層含義是在道德規范上,在道德規范上很大程度上是靠自律的精神,自律的態度,自律的行為來對待。所以最關鍵的可能就是自律。
主持人:這不單單是它的重要要素,也是文明上網最難的環節,如果想把自律真正做好,怎麼突破這一難題?
王曉暉:每個人都不是聖人,在人性上面都有一些缺點,包括低級趣味。從這個角度來說,所以自律是挑戰自己內心陰暗的東西向上的一個態度,也是一個人的必須提高的一方面,自律是最主要的方面。文明的進程需要一個時間,個人素質提昇也需要時間。比如海爾,張瑞敏做管理,在他剛接手海爾的時候,他抓的標語是不准隨地大小便、不准隨地吐痰,現在到任何一個企業都不會抓這個事,但是在那個時間點、在那個環境下,解決這個問題是當務之急。對整個網絡社會的形成,網民人數越來越提昇,肯定需要一個逐步提昇的過程,提昇的這種網民素質纔能把整個網上家園變得更為文明。所以最關鍵的是自律,最難的是每個人文明素質提昇的速度。
同時,在中國社會現在物質文明到了一定程度了,但是我們的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之間確實有一個不適應、不相協調的過程,大家都感到這個社會浮躁,有時候感覺到有郁悶、有怨氣等等,但是這些東西需要我們自我挑戰,用我們心中對社會美好、向上的願望壓制我們心中一些不好的印象、不好的情緒。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比如俄羅斯,它的GDP感覺不如中國,但是它的人民素質有時候感覺到有一點需要我們學習,比如在公共場合不大聲喧嘩,很安靜,排隊很安靜,公園很破,沒有錢維護它,但是地上沒有垃圾,所以文明素質提高很關鍵。
界定是否低俗有兩個標准
主持人:應該如何界定『網絡低俗內容』?
王曉暉:低俗在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尺度,拿一個准確的概念去界定它,現在一說就是假、黃、俗。具體概念怎麼界定它,每個人不必強求它的概念,就是內心的尺度。我感覺有兩個標准能衡量它,第一,你願不願意和別人分享這些行為。第二,你願不願意讓孩子和家人看到你網上的行為。這兩個標准就是你能不能敢於面對自己內心的一些東西,如果這個東西是好的,你願意分享,和家人和孩子一起看。如果我有不良的情緒發泄,單獨要做一些事情,這個事情放上去以後不計後果,這樣的行為可能就要歸到低俗當中去。
互聯網內容提供方和網民都應擔負自己的責任
主持人:有人說這是一部分網民的需求,存在即合理,有人認為互聯網企業應該提供積極向上、文明高雅的內容,您認為要實現文明上網共建和諧,網民和互聯網內容提供方誰應該承擔起更大的責任?
王曉暉:互聯網是一個互動的信息工具,所以兩方面都應該擔負自己的責任。現在大家講究時尚的概念,比如UDC,很多內容是網民自己創造的,就像家園一樣,你是願意建設成是善良的、讓社會美好的東西還是扔一些垃圾?對於建網站的互聯網從業人員而言,我們也有責任,任何一個媒體佔社會資源,你必須擔負社會責任,給你很多東西,給你帶寬,社會有支持,給你品牌力量等等,你一定要擔負社會的責任。就是你不能迎合一些不良的需求,比如我想殺人你給我遞刀子,我想吸毒你給我毒品。社會效益是大於經濟效益的,這個社會單靠金錢是不能支持一個社會良性發展的。
媒體缺的是站在哪個角度發現美
主持人:您是一個媒體資深人,您怎麼看待文明上網?
王曉暉:我覺得文明上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這肯定需要一個時間,因為它是跟著大環境、跟著每個人、跟這個國家文明素質的提昇是逐步向前的,但是向前的過程中,我們要加快進度、加快速度,就在於互聯網籠絡的人越來越多,匯集的能量越來越大,越是這樣越是雙刃劍,所以我們要保護它向上的一面,壓低它不良的一面、陰暗的一面,衝動是魔鬼,人類不斷的與魔鬼作戰,互聯網也存在這個問題,這個社會和網上的社會形成了互補共存的社會,更應該擔負起整個社會共同的責任,就是向上、真善美,杜絕假惡丑。作為媒體,社會價值放在第一。
舉個例子,央視同行寫了一篇文章,他舉了一個地方臺報了一條新聞的例子,這條新聞怎麼報的呢?就是一個鄰居家這家養了一只公貓和母貓,後來發生交配關系,生出幾只小貓。後來母貓這家就把公貓家告上法庭,說應該掏飼養費,然後地方臺就報了,大家覺得這條新聞很好看,但是這條新聞佔有很多社會資源,但是有沒有比它更好的新聞呢?接著編導問這種官司多不多?法官說這種官司非常多,在一些農村和城鎮裡,基層法庭面臨很多都是這種糾紛,很瑣碎。
瑣碎背後反映了一些問題,比如民間調解資源缺失,如果這條新聞站在這個角度做,再講講為什麼有這麼多小糾紛上法庭,浪費法庭資源,從背後引發把民間百姓之間的調解機制建立的更健全,同樣一個新聞,不同的角度就翻頁了,一個媒體你的選擇、你的價值取向在什麼地方就很明顯了。從這條新聞看出,同樣事件不同的角度去報道,得出的結論反映了一個媒體的社會責任。
主持人:從您剛纔說的,我也有比較深刻的體會。現在追求經濟利益,追求點擊率、訪問量,這是大家的共識,我們要追求這個,但是怎麼來追求就體現一個網站對自己的要求。可能我們在幾年前就聽到這樣一種理論,狗咬人已經不是新聞了,人咬狗纔是新聞,這是不是我們對社會責任的漠視?
王曉暉:媒體的這種社會責任感就像人一樣,只要你在這個社會上就要擔負一定的社會責任。因為國家把一些資源給你了,你取捨當中,包括人咬狗這種新聞價值觀體現在什麼地方?就是最最省心省事、最不負責任的引起轟動。
主持人:滿足一些人的獵奇心理。
王曉暉:現在互聯網有很多很美好的東西,比如保安給流浪漢提供飲食等等,感人的東西非常多,我們缺的是站在哪個角度發現美,而不是站在哪個角度看美丑。即使做商業的公司也好,還是做互聯網也好,還是做媒體也好,只要有夢想,有責任的公司是走的最長遠的。單單靠獵奇,人最後會給拋棄掉,連品牌價值都形成不了。
表達權:自由不要化,批判不要大
主持人:有一種觀點認為,人們有權利自由表達自己的觀點,比如說半夜鄰居砸牆,我可能就要到社區網站說一下。上網怎樣把握自由表達觀點和文明上網的平衡、尺度呢?
王曉暉:我們上學時,老師講過一句話,『自由不要化,批判不要大』。任何自由都在某個時空點上的自由,就是不同時間、不同空間,因為它受很多限制,所以受宗教、受文化、受信仰和此時此刻人們的道德規范,在這種情況下,在那個地方自由,在這個地方就不能自由,那會傷害別人。自由不是絕對化的觀念。任何自由建立在兩種自由之上,一種是公民要擔負社會向善的一種責任。第二,尊重他人。這是大的前提,你表達你的情緒有時候很粗俗,有時候10條跟貼8人都在罵人,讓你心情很壞。比如你說砸牆,可以找鄰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