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匡金枝,市刑偵局生物物證室主任,1985年畢業於當時的天津醫學院後,從事公安刑偵技術工作至今。雖然和當年分到其他醫療單位的同學相比,如今她的待遇收入差了不少,但是,匡金枝卻並沒有感到什麼遺憾。對於物質方面的落差,她也並非完全不在意,但是,匡金枝卻在所從事的專業工作中,獲得了另外一種難以替代的滿足。在她剛剛參加工作時,生物物證DNA檢驗鑒定技術在刑偵領域的應用剛剛起步,其個人在專業領域的成長過程,正是這個專業發展壯大的過程。
DNA物證難以滅失
匡金枝說,DNA技術應用於刑事破案,是從1985年開始的。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DNA檢驗鑒定已成為直接的破案手段,目前刑事偵查對此項技術的依賴越來越強。隨著DNA庫容的日益增大,其廣闊的發展前景,以及精准快速的挖掘罪犯的效率,越來越被人們所認識。
DNA生物分子結構,是一種網狀的雙螺旋形,應用於破案,也就如同織成一張強有力的網。案犯一旦觸碰,即難以脫逃。一般來說,指紋還可以躲避,很多犯罪分子都知道不在犯罪現場留下指紋,但DNA物證卻很難滅失,且通過技術分析很容易在犯罪現場采集到,進而追蹤到犯罪嫌疑人。隨著DNA數據庫的建立和不斷補充,現場有了物證,就可能從數據庫中直接查找到嫌疑人。
目前,英國是依靠DNA生物技術偵破刑事案件比較先進的國家,英國也是建立DNA庫最早、庫容最大的國家之一,其庫存人數接近全國人口的10%。在所有偵破的案件中,有40%是依靠這一技術完成的。
天津市在各級領導支持下,是國內最早建立和應用這項技術的地區,在國內處於先進地位。目前,天津DNA庫存量為10萬人,平均每年新增庫容3-5萬。同指紋庫一樣,目前DNA的庫存人員也為有前科的犯罪人員。在各類刑事犯罪活動中,有前科人員的重復犯罪佔有相當大的比重,所以,這個DNA庫已經在破案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據統計,一年來全市送檢進行DNA比對的案件約4000起,比中率達到50%。從2005年有統計以來,通過該技術,本市刑偵部門直接認定犯罪3500起,串並案350串,涉案1500起。
匡金枝說,如果我們能達到10%人口的建庫率,破案率將大大增加。
曾經有這樣一個例子,某一年春節前正值消費高峰時段,和平區一精品店發生一起綁架搶劫案。匡金枝和她的團隊通過捆綁被害人的帶子,提取出作案人的DNA,經數據庫查找,很快找到了這名嫌疑人。當此人被拘捕時他根本不明白警察是怎麼找到他的。他作案時還戴著手套,但期間手套意外脫落了一下,結果就留下了生物物證。
目前,我們的DNA庫容還不大,增加庫容是當前比較緊迫的任務,可以大大提高破案率。打個極端的比方,如果所有的人都進入了DNA庫,那破案就極其簡單容易了,只要技術人員到現場采集生物物證,拿到DNA庫一比對,嫌疑人馬上現形。
十八歲強奸犯現身
匡金枝講了兩個DNA查獲犯罪元凶的故事,可以看到小小DNA的神奇作用。那年,本市一著名賓館發生了一起強奸案,此案因發生地點敏感,該賓館經常接待一些重要人員,加之當時DNA破案技術還沒有達到現在的水平,偵破過程充滿了戲劇性,匡金枝等可說經歷了一場重大考驗。
公安機關接賓館報案得知,夜間,該賓館一女服務員在宿捨內遭一蒙面人的搶劫強奸。公安機關接報後立即介入調查,由於事關重大,市、區兩級刑偵人員及法醫、痕跡等刑偵技術人員都趕到現場。經偵查人員現場訪查得知,案發當晚,被害人下中班回到宿捨不久,一蒙面男人闖入,將其強行奸污後搶走一些值錢的物品逃脫。現場沒有留下有價值物證。法醫從留在被害人體內的精液中提取出了嫌疑人的DNA。
訪查發現,該賓館安保措施嚴密,當晚,通向賓館外部的兩道門都有武裝警衛把守,外人不可能潛入。加之作案時間選擇在女服務員下班後回屋不久、同屋室友當晚不在這樣一個特定的時間,刑偵人員初步推斷此案為內部人作案的可能性較大。然而,對於這一推測,賓館方面非常震驚,因為在該賓館工作的人員都經過了嚴格的審查,不應該出現這樣的犯罪嫌疑人。他們要求,如果確有『內部人員』這麼做了,那麼一定要在最短的時間內將其挖出來,否則,就太危險了。
公安機關被要求入住賓館,不查出嫌疑人不要撤離。由於此案留下的線索極少,刑偵人員一方面進行常規的走訪排查,一方面借助於DNA技術,希望通過DNA比對,確認犯罪嫌疑人。匡金枝接受了這一任務。她獲知,該賓館相關男性約100多人,她和她的團隊要分批提取他們的DNA,與嫌疑人精液中的DNA進行比對,如果他們當中確有疑犯,那麼,DNA技術將會使其現出原形。
可是,當時DNA技術還處於初期使用階段,技術設備比較落後,比對工作只能靠人工進行,從提取到出樣周期也比較長。匡金枝與她的團隊晝夜不停地工作,分批對相關人員進行取樣,作案可能性大一些的排在前面『優先』提取。當時工作十分緊張,壓力也很大。局長每天要打兩三個電話過來詢問進展情況,有沒有結果。然而,已經比對了四五十人了,仍沒有合適匹配的DNA出來。領導們有些著急了,一些同志也認為這種方法不行,要求停止繼續比對,調整偵破方向。
然而,匡金枝和隊員們沒有放棄,大家日夜不停,除了吃飯和輪流小睡一會兒,沒有人離開實驗室。身上的衣服沒有時間換洗,已經可以聞到汗味了。終於,到第六天的凌晨4點,當比對到第九十八例時,一個人的DNA『跳』了出來,與現場提取的DNA匹配。匡金枝與同事再次進行了嚴密的比對,最終確定無疑——兩份DNA完全出自於同一個人。
局長接到了匡金枝的報告,用異常冷靜的語氣問道:『如果你們確定就是這個人,我們立即就去抓人了。確定嗎?』
匡金枝點點頭。她此時極端疲憊,似乎已經沒有說話的力氣。
事後得知,此案的嫌疑人年僅18歲。當公安人員再次出現在這個人面前時,他知道事已敗露,幾乎癱倒在地。
鎖定殺人焚屍真凶
2007年春節前夕,公安機關接報稱,薊縣某村界內發現一具被焚女屍。刑偵、技術人員火速趕往現場實施勘驗。
現場位於本市薊縣某村東田地旁一條東西走向的乾溝內,在一堆乾玉米秸的灰燼中,依稀可見一具基本呈炭化狀的屍體。通過現場勘察及屍表檢驗,初步判斷,死者為年輕女性,生前呈仰臥位,上身衣著整齊,下身赤裸,身下鋪墊著玉米秸,系與凶犯發生性關系後被扼頸致機械性窒息,合並腹部刺傷創傷性休克而死。之後,凶犯就地焚屍滅跡。案發時間應為兩天前的上午。有目擊者當時見此處冒煙,以為有村民在燒荒。從現場種種情形來推斷,此案為熟人作案的可能性較大。
屍源認定往往是此類案件偵破的關鍵。經辦案人員走訪周圍村落,發現一姚姓女子曾於案發當天早晨外出購物,至今未歸。遂將其父母、夫兒血樣及現場相關物證一並送往市局DNA實驗室。隨即,DNA屍源鑒定結果顯示,死者確系該女子。
因先期判定為熟人作案,刑偵人員圍繞姚某生前關系網展開調查。姚某生前曾與在外打工時結識的山東籍男子同居,生有一對雙胞胎,後兩個人經常打架,姚某不堪忍受,便帶一個孩子回了薊縣老家。該男子曾來此地勸說死者隨其返回未果。案發前姚某剛與鄰村一男青年結婚。經過調查,初步推斷原與其同居生子的山東籍男友嫌疑突出,遂派警力前往山東緝拿。
技術人員同時行動采集物證。此案現場破壞嚴重,加之時值嚴冬、地處曠野等自然環境條件惡劣,但技術人員不為所懼,對現場進行了多次細致勘察。現場灰燼全部篩了一遍,灰燼下的土地全部翻了一遍,力求不放過任何微小物證。
然而,精斑初檢結果顯示為陰性,分析應為高溫造成蛋白變性所致,而DNA則具備一定的耐高溫特性,如此重要的物證絕不能輕易放棄。檢驗人員便對屍體采用了多種DNA提取方法,再經濃縮,提純處理,終於成功檢出了被焚屍體內殘存的微量精斑DNA分型。它極可能是本案認定罪犯的唯一證據。
據此,被害人姚某的丈夫及其弟等周邊『熟人』被相繼排除。這些結果早在預料之中。然而,令辦案人員不能接受的是,他們正月裡冒嚴寒遠涉山東,費盡周折纔找到的,並已斷定必為本案『真凶』的姚某婚前同居男友牛某竟然也被排除了。他們甚至一度對自己堅信的DNA鑒定結果產生了質疑。之前對作案人的分析、推斷被DNA結果全盤否定也令人心生沮喪。死者所有關系人的排查已到盡頭,破案線索戛然而止,難道熟人作案的推斷真的錯了?
案情重大,偵查人員迅速調整偵查方向,從被害人案發時曾用的手機和電動自行車著手,展開了新一輪的走訪、排查。不久,另一村莊的村民齊某進入了偵查人員的視線。當刑警來到其住所時,發現他不僅使用著死者的手機,死者的電動自行車竟也已成了他的『坐騎』。當然,經過比對,死者體內的精液DNA正是這個齊某人的。齊某不得不交代了他的犯罪經過。原來,事發當天上午,齊某途中偶遇頗具姿色的死者,頓生歹意,假借搭車套熟,於案發地與其強行發生性關系後,恐日後難以擺脫,遂殺人焚屍後將死者財物掠為己有。
| 請您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相關規定,在註冊後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