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1986年2月5日,胡耀邦總書記(右三)到貴州考察,與時任貴州省委書記胡錦濤(右二)、中央辦公廳副主任溫家寶(右一)等同志在黃果樹大瀑布前合影。 |
今年4月15日,溫家寶總理在《人民日報》發表《再回興義憶耀邦》一文,引起廣泛反響。近日,網上流傳一篇題為《胡耀邦家人如何看待溫家寶》的文章,對此,胡耀邦同志的長子胡德平認為,該文作者引『知情人』所披露的全部『獨有消息』,無一真實,只能解釋為為了某一目的有計劃地編造謊言。
9月15日,我從南京回到北京,看到『縱覽中國』網站上有一篇文章,題為《胡耀邦家人如何看待溫家寶》(下稱《看待》)。作者不知何人,亦不知網站誰辦,但因其文章還轉貼在國內其他一些網站上,所以有作答的必要。我的家人和朋友也催促我說明真相。
《看待》所針對的是溫家寶總理今年4月15日發表在《人民日報》上的《再回興義憶耀邦》一文。其中,《看待》作者引『知情人』所披露的全部『獨有消息』,無一真實。既不是事實,卻造謠惑眾,為何?只能解釋為為了某一目的有計劃地編造謊言。面對謊言的挑戰,必須戳破謊言。
《再回興義憶耀邦》一文完全是總理自己的手筆
《看待》提到我,說對溫總理的文章『冷笑一聲說,什麼呀,他哪裡是紀念老爺子,除了沾老爺子的光,他什麼也沒做過』。
真實情況是,為了兌現光彩事業活動的承諾,今年4月中旬,我和幾個企業家朋友應邀正在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考察一個生物能源項目。15日早飯前散步,同行的一位朋友告訴我,溫總理發表了《再回興義憶耀邦》一文。我當時一驚,沒有多想,即刻給在北京的秘書打電話,請他轉達對總理尊重歷史的敬意。第二天,同行的段永基找來文章的傳真稿,我纔認真拜讀完畢。當時見到的新疆黨政領導也表示文章寫得感人。後回到北京,我還和秘書談起,覺得溫總理的文章寫得平實誠懇,我相信沒有誰違背作者意圖大刪大加大改過,也不像集體正式討論後的紀念稿,完全是總理自己的手筆,一氣呵成。難為總理了,就不要再給總理辦公室打電話打擾了。
這都有我的日記為證,何有《看待》所稱『冷笑』之說?況且四個兄弟姐妹在家中都叫父親為爸爸,叫母親為媽媽,老爺子長、老爺子短的稱謂絕不會掛在我們的嘴上。至於誰沾了父親的光,誰欠了父親的情,我們心中也少有個人的恩怨芥蒂。因為父親在『文革』中,對我們兄妹有過非常生動、深刻的教育。他說:『毛澤東思想重要不重要?毛主席的接班人重要不重要?都重要!但放在第一位重要的還是毛主席開創的偉大事業!這個事業就是建設繁榮昌盛的社會主義偉大祖國。革命自有後來人嘛!』他對熱心於偉大事業的年輕人、中青年乾部充滿著關心與希望,對背離這一崇高事業,為追逐權、利、祿而迷失方向的乾部總是痛心疾首,甚至憤怒!
溫家寶曾陪同父親骨灰回老家安葬
父親退下來以後,如果見到過去曾在他領導下的中青年乾部還在工作,總是非常欣慰地說:還在工作,還用你,很好!做好工作吧!這種話就對家寶同志說過幾次。
家寶同志和書記處許多同志都記得,1985年11月20日是父親70歲的生日。晚飯之後(那天是不是在家中吃的晚飯我已記不清楚),他還沈思踱步在勤政殿的走廊上考慮國是。溫總理在文章中說:『他的言傳身教使我不敢稍有懈怠。』只要是有良知的共產黨乾部都會理解這句話中的感情和意義。『男兒有淚不輕彈』,此情此景,今日回想起來,難免讓人落淚。
1990年12月,父親的骨灰在江西共青城安葬,喬石同志去機場送行,家寶和楊德中同志乘機陪同,毛致用、吳官正等同志在機場迎接。對黨中央的安排,我們全家表示感謝。一路上家寶同志及所有中辦同志對母親非常尊重,我們全家也感謝他們周到的服務,何有《看待》所稱『暖人的眼神』全無之態?家寶同志既有此行,怎麼又會如《看待》所說,反對耀邦同志九十周年的紀念會呢?為了這次紀念會,溫總理還給我家提供了一張父親、錦濤同志和他在貴州與地方乾部合影的照片。母親也出席了紀念會。這都有公開資料可查,該文竟硬說母親拒絕出席會議,真是太藐視廣大讀者的記憶了。
2003年十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召開,家寶同志出任國務院總理。大會結束以後,溫總理馬上就拜訪了我們兄妹的母親。母親除了祝賀,就是希望他談談國內的經濟形勢,至於什麼『胡家的事』、個人的問題從未出口。她對溫總理如此,對歷屆來家中探望的中央領導人也從未提出過什麼個人要求。
父親當年選中央辦公廳副主任時,有一個原則,就是要選一個『生面孔』的人到中辦,選好以後,就要努力工作,不能串門子。他很為這種選拔乾部的方法而自得。他認為黨內外的中青年乾部這麼多,怎麼能老在熟人中間、在門第中間做文章呢?他也注意在老一代革命家、在開國元勛中的後代中培養人纔,但同時強調,這些青年同志一定要有地方、有部隊基層生活鍛煉的經歷。父親那種對乾部五湖四海、一視同仁,又以乾好事業為標准選拔乾部的眼光,我擁護。
我們究竟需要什麼樣的人民公僕
《看待》一文稱溫總理懷念耀邦同志的文章發表後,胡家受到所謂『壓力』,故派出三兒子胡德華接受媒體采訪。這又是作者的無端猜想。4月15日,三弟德華和妹妹李恆都在江西,參加國防生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揭牌儀式。在行車的路上,德華接到了《東方早報》和其他一些媒體的采訪請求。德華婉拒不過,就接受了記者的長途電話采訪。沒有任何家庭壓力,更沒有家庭的派出。
有人會問:為何溫總理寫這篇文章?我認為,對於我黨歷史上肯定的代表人物,人人可以寫紀念文章,為何總理就不行?當然人都不是完人,都有其局限性和過失,因此就成為媒體上的禁忌,這纔是大問題。這麼做到底對誰有利?
當然每個領導人的言行都要受實踐的檢驗,但現在的主要問題是許多乾部言不及義的假大空話太多,或是一臉木然,不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不作為。中國人民真該認真想想,我們究竟需要什麼樣的人民公僕。
對一位過世的公眾人物來說,家屬、親友、熟人、同事、上下級的紀念,固然讓家人感動,但讓許許多多不認識的『生面孔』的人紀念他、記住他就太不容易了。溫總理寫紀念文章是個例子。讓更多『生面孔』能記住的人物,纔更有歷史的魅力。
胡德平:全國政協常委、原中央統戰部副部長,胡耀邦同志的長子。此文撰寫於2010年9月16日。(據9月27日出版的《新世紀》周刊,主標題與小標題為《齊魯晚報》編者所加)
《再回興義憶耀邦》一文摘錄
●前些天,我到貴州黔西南察看旱情。走在這片土地上,望著這裡的山山水水,我情不自禁地想起24年前隨耀邦同志在這裡考察調研的情形,尤其是他在興義派我夜訪農戶的往事。每念及此,眼前便不斷浮現出耀邦同志誠摯坦蕩、平易近人的音容笑貌,胸中那積蓄多年的懷念之情如潮水般起伏湧動,久久難以平復。
●到中央辦公廳工作之前,我就聽說耀邦同志下鄉時,經常臨時改變行程,與群眾直接交流,了解基層真實情況。用他常說的話就是,『看看你們沒有准備的地方』。
●他對我說,領導乾部一定要親自下基層調查研究,體察群眾疾苦,傾聽群眾呼聲,掌握第一手材料。對擔負領導工作的人來說,最大的危險就是脫離實際。多年來,耀邦同志這幾句語重心長的話經常在我耳旁回響。
●1985年10月,我調到中央辦公廳工作後,曾在耀邦同志身邊工作近兩年。我親身感受著耀邦同志密切聯系群眾、關心群眾疾苦的優良作風和大公無私、光明磊落的高尚品德,親眼目睹他為了黨的事業和人民的利益,夜以繼日地全身心投入工作中的忘我情景。當年他的諄諄教誨我銘記在心,他的言傳身教使我不敢稍有懈怠。他的行事風格對我後來的工作、學習和生活都帶來很大的影響。1987年1月,耀邦同志不再擔任中央主要領導職務後,我經常到他家中去看望。1989年4月8日上午,耀邦同志發病搶救時,我一直守護在他身邊。4月15日,他猝然去世後,我第一時間趕到醫院。1990年12月5日,我送他的骨灰盒到江西共青城安葬。耀邦同志去世後,我每年春節都到他家中看望,總是深情地望著他家客廳懸掛的耀邦同志畫像。他遠望的目光,堅毅的神情總是給我力量,給我激勵,使我更加勤奮工作,為人民服務。
(作者:溫家寶,據2010年4月15日《人民日報》)
| 請您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相關規定,在註冊後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