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說起內幕交易,人們往往把注意力集中於上市公司高管。其實公權力的掌握者可以調動更多的資源,對股價的影響也更大。
在中國資本20年的發展歷史上,伴隨著市場的快速發展,內幕交易一直『如影隨形』,損害著市場的健康發展,侵蝕著投資者的利益。監管部門在嚴打內幕交易方面沒有少花力氣,但是收效卻不是很大。
前不久,證監會、公安部、監察部、國資委、國家預防腐敗局聯合出臺了《關於依法打擊和防控資本市場內幕交易的意見》。這是針對當前日益猖獗的資本市場內幕交易,國家有關部門發出的最高級別的『嚴打令』,顯示了管理部門嚴打內幕交易的力度正在加強。
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次的『嚴打令』,不是證監會一家發出的,而是聯合了其他相關部門共同發出。長期以來,證監會作為權力有限的一個國家行政機構,面對一些內幕交易很難尋找到監管的突破口,在近幾年市場規模迅速擴大,大量央企進入市場後,這種矛盾顯得越來越突出,一些央企的行政級別與證監會不相上下,要求後者對前者行使監管權,實在是為難了證監會。
相比於國際上成熟的資本市場,我國資本市場在其發展過程中存在著公權力對市場的滲透,包括『中國市場的20年超越了西方市場的200年』,其實與公權力的推動也有著直接的關系。
目前,說起內幕交易,人們往往把注意力集中於上市公司高管等一些人。確實,上市公司高管可以提前得到自己供職的公司的內幕信息,他們可以利用這種信息優勢為自己牟利。這種行為當然應該受到監管並嚴厲打擊,但是,還需要意識到,公司高管能夠調動的資源很有限,即使他們能夠根據掌握的內幕信息提前布局,大多難以左右股價的運行,事實上從事這種內幕交易並不能保證賺錢,在證監會以往處理的案例中就有從事內幕交易卻賠錢的公司高管。
相比之下,公權力的掌握者可以調動的資源就豐富得多,他們不僅可以對一個公司的有關事項作出審批,而且可以調動資金炒作股票,使股價按照自己的需要運行。例如今年5月中紀委通報的廣東中山市市長李啟紅一案,其行為就是利用權力乾預她治下的上市公司的資產重組,而其家族利用重組的機會進行股票炒作,從中牟利。很顯然,正是公權力在握,使李啟紅及其家族的『市場操盤』顯得得心應手。當這種行為在市場上泛濫的時候,投資者只是內幕交易者拉抬股價的墊腳石,少量幸運者或許能從中得到一些蠅頭小利,更多的人只能成為其犧牲品。
很顯然,嚴打內幕交易,關鍵在於首先要盯住公權力的掌控者。要制訂更為嚴密的監管措施和懲處規定,使打擊內幕交易能夠收到實效。
| 請您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相關規定,在註冊後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