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從事京劇表演六十餘載改編導演《包公辭朝》等劇目
孫元喜,國家一級演員,天津京劇院藝術顧問,從事京劇表演藝術六十餘載,師從姜妙香、錢世儀、閆慶林、徐和纔等名家。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孫元喜從事編劇、整理劇本和導演工作,苦心鑽研並先後改編導演《包公辭朝》《蝴蝶杯》《孫尚香》等劇目,被譽為戲曲『活詞典』。孫元喜近日接受本報記者專訪,坦言一生酷愛京劇事業,願意在有生之年把積累的京劇藝術全都傳授給年輕人。
求新不能忘本
1月22日下午,由市河北梆子劇院趕排的大戲《龍鳳呈祥》將在中國大戲院上演,孫元喜任該劇導演。近期正在緊張指導排練的他向記者介紹,這部戲是根據河北梆子《回荊州》改編而來,發揮了河北梆子的傳統,也加入了一些京劇的東西,『記得1949年左右我在北京,每天跟梆子「兩下鍋」。那個年代很時興這個,觀眾買一張票,既能看梆子又能看京劇,很過癮。所以這次我把「梆子」的東西進行加工,按照京劇的路子表現,希望在新時代的舞臺演出中有更豐富的呈現。』
孫元喜認為,基於時代變化和老戲迷斷層的現狀,京劇若要保持觀賞性,有必要融入新的理念,『我整理過很多戲,並進行了改造,拖沓、沒用的東西必須掐掉。寫戲要跟著時代走,也要考慮到年輕觀眾。這次我們排的戲劇情就很緊湊,因為現在的生活都是快節奏。比如現在的觀眾基本是看戲,就厭煩來回拉幕。那麼,傳統的拉幕就要減少,不能影響觀眾看戲的連貫性,場次盡量集中,整齊劃一。』
不過他也強調,求新必須承前啟後,不能忘本,尤其舞臺上要乾淨,『傳統戲沒山表演有山,沒水表演有水,演員拿著馬鞭一甩,就表示走了十萬八千裡。京劇藝術是虛實結合,無實物表演,它是寫意的東西。而現在,表演上山,放了一個大山布景;涉水,放了一個河水布景,把京劇特有的表演弄沒了。我們呼吁不弄大堂鼓、大布景,傳統戲就應保留它的特色。京劇表演水袖、唱腔、韻白等,這是它的特色,如果都用實景實物,那就失去了它的傳統特色。所以,每次創作劇本我都把舞臺設計寫好了。我不反對舞臺上必須點綴的東西,但不能把空間擺滿,要給表演留下空間。』
二度創作考驗功力
劇情精簡之後,對於表演,孫元喜直言抓住以塑造人物為核心的准則最重要,必須要把人物唱活,『京劇最大的特點,就是表演藝術是最為充實的。另外,京劇劇本有時只是兩頁紙,可是,它能表演一個多小時,這就涉及二度創作。劇情允許的特定環境下,演員可以二度創作。比如一段打戲,演員用京劇「程式化的手把子」可以表演老半天,中間加上音樂的伴奏,這就是京劇藝術特有的東西,也是前輩藝術家們經過百年的磨煉摸索出來的。』
京劇腳本看似簡單,然而每一個細節都可以發揮。在孫元喜看來,應該對每一個細節都不放過,『比如傳統戲《挑滑車》《艷陽樓》等劇本就是那麼兩頁紙,但不要小瞧,那就是我們前輩祖宗留下來的,可見二度創作很了不起。真正好的京劇藝術家,拿到劇本,他就會念什麼,唱什麼,用什麼樣的身段表演什麼。因為他會的戲多,舞臺經驗豐富,文武樣樣全行。為什麼四大名旦梅、尚、程、荀一直沒有換過,一唱戲就客滿?《貴妃醉酒》唱了200年最後只有梅蘭芳堅持唱,並成為他的代表作?梅蘭芳的魅力就是表演藝術、演唱技巧,他把觀眾帶入到了人物心理,觀眾跟著意境化了,那是多大的藝術魅力啊!』同時,孫元喜覺得根據時代的要求,觀眾的心理,演員也應不斷揣摩觀眾的需求變化,『時代要求觀眾看一出戲,能聽到好多的唱段,精彩的武打,優美的身段。拳不離手,曲不離口,要想把京劇藝術傳承下來,必須從不斷的實踐演出中積累,所以我們年輕演員不能光靠一張臉,更要重視唱功表演和內在功夫。』
學戲要博采眾長
今年75歲的孫元喜已經從事京劇表演藝術六十餘載,師從姜妙香、錢世儀、閆慶林、徐和纔等名家,他袒露自己是從11歲接觸並喜歡上京劇的,『當時家長不同意我唱,父親還用茶壺打過我。後來因為比較執著,家裡也妥協了,我跟著鄰居家的一位老師學,從那開始正式接觸京劇。』
1953年1月1日,馬連良在天津第一工人文化宮演出時注意到孫元喜,認為他的條件不錯,給予了很多建議和指點,尤其建議他演小生。後來回到北京後,孫元喜按照馬連良的囑托,每天趕場看戲,從1954年開始連續7年從未間斷過,『我一天到四個地方學戲,有很多老師教我。一個是老師教得好,再一個得到很多名家提攜。我看得多,學得多,現在能會這麼多戲,都得益於這7年間的用功學習,對我來說受益一生。』
孫元喜演出過《群英會》《鳳還巢》《紅娘》《玉堂春》等經典劇目,紮實的基礎讓他對各種角色都得心應手,『我一直認為,學戲要兼收並蓄,博采眾長。比如演《鳳還巢》這部戲,我從1957年就演,無論多少次我都仔細研讀劇本,揣摩角色。還有很多戲為了求准、到位,我都會從頭學,像有些唱功戲需要打碎再捏,捏了再打碎,就像和面一樣纔能熟騰。』
除了吃飯就是京劇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孫元喜作為天津京劇院藝術顧問,從事編劇、整理劇本和導演工作,苦心鑽研並先後改編導演了《包公辭朝》《蝴蝶杯》《孫尚香》等劇目,被譽為戲曲『活詞典』。孫元喜笑言一直以來除了吃飯外,就是鑽研京劇,『我經常做功課,熟悉歷史和人物關系,練唱腔、武身段,甚至做夢都是京劇。多少年後有人說我是「戲癡」,形容得很貼切,盡管已經退休,我仍然繼續創作。』
2009年7月17日,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成立60周年之際,孫元喜獲頒從事新中國文藝工作60周年榮譽證書。對於這份榮譽,孫元喜坦言自己作為京劇人,一生酷愛京劇事業,別無所求,願意在有生之年把積累的京劇藝術全都傳授給年輕人,『我現在每天還在研究,力爭為觀眾寫出好作品。京劇評論家劉連群說過,您搞這個創作,好漢不願意乾,賴漢子乾不了。但我說,我愛京劇事業,我願意為它付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