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兩會民生調查
農村『空巢老人』
調查題目:
『「留守兒童」有婦聯關注,「五保老人」有政府養,「空巢老人」沒人管!』本月初,省人大代表俞雪花、羅韜、王良平、談忠禮在開平市長沙鎮家齡敬老院等地調查後發出感嘆。
據記者了解,在廣東多數村莊,老人佔人口總數的比例超過10%,甚至15%以上。『雙轉移』以後,農村『空巢老人』更為普遍,而對這些老人的福利,還處於政策空白區。
敬老院掃描:
『五保』老人佔九成
長沙鎮家齡敬老院離開平市區不遠。走進這個佔地近千平方米的院落,老人們有的在曬太陽,有的在活動室看電視、打牌,每個人都神情安逸。
一位老人告訴人大代表,自己得病後,生活無依無靠,就被送到敬老院。現在每天吃兩頓飯,頓頓有肉或魚,伙食不錯。
老人的住房是獨立的,類似於標准間。每天,工作人員做好飯,分發到各房間。管理員梁金山介紹,該院56個床位,現在有28名老人入住,其中,只有2人是非『五保』老人。
在開平,『五保』老人入住敬老院,每人每月有250元的生活補助;住在家裡,每月生活補貼是160元。省人大代表、江門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副局長俞雪花說,這個敬老院的工作人員比較負責,老人每天有葷菜吃,有的敬老院,給老人吃很差的青菜。『我們一方面要加大政府投入,現在物價飛漲,每月生活費纔250元怎麼夠?另一方面,也要加強對敬老院的監督,讓老人的生活補貼用到實處』。
來自江西的梁金山已經在敬老院工作12年,現在每月工資纔800元。省人大代表、羊城晚報社編委羅韜聽了十分驚訝,『這麼點工資怎麼生活?你們能堅持這麼久,太不容易了。』談忠禮代表動情捐出1000元給敬老院。
開平市衛生局負責人介紹,該市敬老院共有床位490張,已經收養老人368人,其中『五保』老人佔總人數的94%。
觀念衝突:
『我有兒子,不去敬老院』
更多農村老人還不接受『敬老院』這一養老方式。
談忠禮代表是開平市水口鎮後溪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他介紹,後溪村60歲以上的老人有427人,佔戶籍人口的15.2%。
村上年齡最長的麥壺老人已滿百歲,老人一直獨自生活,既不跟兒女住,也不願意去敬老院。2008年,老人生活不能自理了,這纔同意住進敬老院。
『其實,在農村,只要有子女,即使生活不能自理,多數老人也不願意去敬老院。』談忠禮說,他和弟弟共同贍養老母親,兩個人平時都很忙,沒時間照顧母親,他們怕有閃失,曾經勸母親去敬老院,母親很生氣,『我又不是沒有兒子,你們要我去敬老院,是不是不想養我了?』談忠禮於是與弟弟找到一名婦女24小時貼身照顧母親,每月工資1800元。
坑溪村76歲的老人王良,靠兩個兒子養,但兩個兒子長期在外打工,3年前老伴又去世了,老人的生活一直自理,自己做飯,飲食起居很成問題。談忠禮看望老人時,說起未來,老人比較茫然,『走一步看一步唄』。談忠禮動員老人去敬老院,老人開始說:『等不能動再考慮。』後來,老人又告訴談忠禮,『我有兒子,不能去敬老院。』
數據寫真:
粵60歲以上老人過千萬
『在農村,「五保」老人越來越少,「空巢老人」越來越多。』談忠禮說,以他所在的後溪村為例,427名60歲以上老人中,超過七成是單獨居住。
開平市民政局負責人介紹,該市老人已有10.36萬,佔戶籍人口總數的14.7%,其中農村老人佔全市老人的73.69%。這位負責人承認,現在農村養老服務還不能滿足廣大老年人的基本服務需求。
江門市民政局提供的材料顯示,江門現已有60歲以上老年人40萬,佔全市人口的10%,農村老人佔總人口的比重及空巢家庭戶佔家庭比例偏高。而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年輕勞動力進一步向城市轉移,江門市農村養老問題將更為突出。目前,江門只有農村敬老院71間,床位3276個,基本供養的是農村『五保』老人。
廣東8366萬戶籍人口中,60歲以上老年人已有1048萬,佔戶籍總人口的12.5%。省民政廳副廳長駱招群介紹說,目前全省養老機構提供的10.14萬張床位,還不到老年人口的1%,遠低於發達國家的5%至7%,也落後於發展中國家2%至3%的水平,與全國1.6%的差距也十分明顯。此外,養老服務投入不足,相關經費未納入財政預算,主要依靠福利彩票公益金。
代表聲音:
提起農村養老,現在『五保老人』越來越少,『空巢老人』卻越來越多,我們關注的重點應該發生轉變。『空巢』在農村的老人,要麼出於傳統觀念,不去敬老院;要麼家裡有錢,想去敬老院,卻沒床位;要麼沒錢,呆在家裡沒人管,他們的生活都讓人懮心。
———俞雪花
政府應該重視居家養老。老人在自己熟悉的家庭環境裡,接受專業服務員上門服務。普通老人自費購買鍾點服務,『三無』、低保及特困老人等由政府購買鍾點,免費享受服務。這種服務模式符合中國傳統『在家養老』的觀念,在很多國家深受老人歡迎,政府應該加大財政投入,讓更多老人真正感受到『老有所養』,也讓出門在外的子女安心工作。
———羅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