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無論是逢年過節送禮、發年終獎,還是平日裡的節日費、人情往來,購物卡在人們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但與此同時,對於購物卡『灰色消費』、『洗錢腐敗工具』等的指責也隨之而來。國際通用的購物卡,緣何到了中國就有些變味了?市場混亂是源於事物本身,還是監管漏洞?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
購物卡背後『多全其美』的利益鏈
『收卡,收卡!』在許多大型商場門口,都回響著『黃牛』們這樣的吆喝聲。記者春節回鄉時看到,在合肥、無錫等城市,各大超市和百貨集團對購物卡業務都非常熱情,不少商家打出買10萬元購物卡即可享受2000元優惠的促銷活動。而元宵節前,長三角各大城市的大商場、發卡機構生意也非常紅火。
記者調查發現,目前市場上流通的購物卡主要有三種類型:一種是單項消費卡,由零售商家(如家樂福、沃爾瑪等)、專賣連鎖商家(百思買、蘇寧等電器連鎖企業、美容美發企業以及健身機構)等發放,只可在自己旗下商戶使用;一種由專業發卡公司發放,比較典型的如上海斯瑪特卡等,可以在多個特約商戶使用;還有一種既可以在多個特約商戶使用,又可以在自己公司旗下的百貨公司使用,例如北京資和信的商通卡等。
『每到一個新的城市出差,第一件事就是去當地的超市或者發卡機構買上幾千元的購物卡送給合作企業。』一家民營企業的營銷人員告訴記者,購物卡攜帶方便、又可以開具發票,成為送禮的首選。
事實上,叫停『購物券』、『購物卡』的呼聲和努力從未停止。
記者調查發現,購物卡屢禁不止,是因為背後有一條『多全其美』的利益鏈,商家、第三方發卡機構、消費者乃至參與倒賣的『黃牛』,都在鏈條中各取所需、各得其利。
巨大的市場需求,也催生了購物卡利益鏈上的第三環——以倒賣商場購物卡為生計的『黃牛』。在上海徐家匯商圈,倒賣各大商場(超市)購物卡的『黃牛』周某對記者表示,他的收購價一般為卡面金額的9.6折至9.7折,然後以9.75折至9.85折的價格賣出。『一張卡也就賺個幾元錢,但有時候一個月能收購30萬元至50萬元,年前那段生意最火爆!』
利益鏈後暗藏諸多風險
看起來利人利己的購物卡,卻有著諸多風險漏洞和隱患。同濟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劉春彥認為,購物卡市場每年產生的巨額現金流相當於一筆巨大的『沈淀資金』,這數億乃至上百億元的資金,對於商戶來說,意味著巨大的經營操作空間。
『從實際情況看,北京、上海很多發卡機構的資金並不是嚴格放在銀行裡面,而是拿去做投資了。一旦出現投資失誤、資金虧損等情況,購卡人的權益無法保障。』劉春彥說。
以北京資和信集團為例,其發行的『商通卡』活躍在各大商戶。而資和信網站信息顯示,除了購物卡業務,資和信集團還涉足擔保、典當、百貨等業務,在資本市場上也頻頻可見資和信的身影。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說:『目前對於這類綜合經營的機構沒有有效的風險隔離機制,發卡資金很可能流向擔保、典當、資本市場等,並產生投資風險。』
目前來看,大部分第三方發卡機構的資金流向並沒有明確披露,只有支付寶明確表示支付寶中的錢是存放在銀行賬戶上的,產生的利息也一直存在裡面等到政策明確其所有權,截至目前,對於第三方機構吸納的『沈淀資金』收益所有人,並沒有明確規定。
購物卡市場如何『陽光化』?
2010年6月和12月,中國人民銀行相繼制定了《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和《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實施細則》,要求第三方支付機構定期報送支付業務統計報表和財務會計報告等資料,不得按接受的客戶備付金金額開具發票等一系列措施。
針對購物卡成為洗錢、腐敗工具的指責,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葉林表示,購物卡與腐敗之間沒有必然聯系,不能因為存在行賄、受賄等腐敗現象,就否定預付式消費的正當性,『一禁了之』顯然也不可能,關鍵在於合理引導預付式消費,加強預付式消費的安全性。新華社記者周琳李爍姚玉潔(據新華社上海2月16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