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今年春節不收禮,收禮就收操作工』。兔年春節還沒過去,各地政府官員和企業老總又開始為同一件事鬧心——『用工荒』,即使咬牙調高了工資,派人到車站舉牌搶人,也還是招不到足夠的工人開工。而且,無論是東部的沿海城市,還是中西部的內陸省份,都面臨著不夠人乾活的難題。
於是有人不禁要問,這是為什麼呢?從媒體的公開報道來看,像江蘇、浙江、福建這樣的用工大省,由於從年前便出現了大批外來務工人員提前打包回鄉的情況,用工荒實際從春節前就初露端倪,再加上春節之後很多勞動力輸出大省紛紛采取措施爭取勞動力回流,其中不乏留守老人、留守兒童之類的感情攻勢,外出打工的人數少了,勞動力市場當然就會出現緊缺。
用工荒是最近幾年出現的新現象,也是最具中國特色的尷尬現象:一方面我們是人口最多的國家,另一方面大量企業卻招不到人。它暴露了我國以前政策的不合理之處,急需調整。最近十幾年,中國各項經濟指標都在高速增長,但沿海出口型企業普通工人的工資基本沒有多大變化。與此同時,都市生活的成本日益增大,富裕了的沿海城市居民、企業主和來自內陸省份的普通工人之間的財富與生活鴻溝日益擴大。當打工者認識到沿海不再是改變自己命運的財富夢想之地時,用工荒現象也就自然產生了。
有業內人士指出,以常規思維來看,『用工荒』意味著勞動力供小於求,市場會依據供求雙方的博弈結果自發上調均衡工資水平。但事實表明,低端簡單勞動供給者因替代性強而不被企業重視,工資水平仍舊偏低。企業追求利益最大化無可厚非,所以『用工荒』不能指望企業單方面解決,必須要有調控部門的積極介入與引導。
『用工荒』實際上是『農民工權利荒』,農民工短缺實際上是權利和制度的短缺。作為一種經濟現象,用工荒的出現打破了中國廉價勞動力優勢可以永遠持續的神話,也將促使那些沿海勞動密集型企業改變在國內一味壓榨本國勞動力、在國際上壓縮自己利潤空間的生產模式。用工荒是一種局部性現象,是我國不合理的城鄉二元結構、不合理的產業結構的反映,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個好事,有利於加快推進我國城鄉一體化進程,促進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昇級,也有利於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城鄉勞動力的不平等待遇。
破解『用工荒』並非只有漲工資一條路,對外來務工人員敞開城市的胸懷,或許比漲工資更能留住人。隨著第一代農民工的『解甲歸田』,進入城市的第二代農民工早已脫離了老一輩『掙點錢回鄉養老』的歸根夙願。他們的土地情結較上一輩人更為淡漠,反而更想融入城市生活,增長自己的見識和閱歷,得到更好的發展,進而享受和城市人平等的教育、醫療、住房等權利。然而,他們的願望與現實卻有相當的距離。
正是身份的迷惘、生活的壓力、候鳥式的生活,纔讓那些身心俱疲的農民工選擇了逃離城市,『用工荒』便是他們『用腳投票』的權利自救。要想讓用工荒不再出現,解決辦法也簡單,推進農民工『市民化』,打破他們的權利荒,讓農民工成為城市的一分子,真正實現同工同酬,讓他們也能像原住市民那樣在城市裡體面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