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當地時間2月18日,『火星-500』項目的中國志願者王躍首次踏上模擬火星表面,與他一同『出艙』的是亞歷山大·斯莫列耶夫斯基,這也是這位俄羅斯人的第二次『火星漫步』。據悉,此次『火星行走』將持續大約1個半小時。 |
| 當地時間2月18日,『火星-500』項目的中國志願者王躍首次踏上模擬火星表面,與他一同『出艙』的是亞歷山大·斯莫列耶夫斯基,這也是這位俄羅斯人的第二次『火星漫步』。據悉,此次『火星行走』將持續大約1個半小時。 |
| 當地時間2月18日,『火星-500』項目的中國志願者王躍首次踏上模擬火星表面,與他一同『出艙』的是亞歷山大·斯莫列耶夫斯基,這也是這位俄羅斯人的第二次『火星漫步』。據悉,此次『火星行走』將持續大約1個半小時。 |
| 當地時間2月18日,『火星-500』項目的中國志願者王躍首次踏上模擬火星表面,與他一同『出艙』的是亞歷山大·斯莫列耶夫斯基,這也是這位俄羅斯人的第二次『火星漫步』。據悉,此次『火星行走』將持續大約1個半小時。 |
| 當地時間2月18日,『火星-500』項目的中國志願者王躍首次踏上模擬火星表面,與他一同『出艙』的是亞歷山大·斯莫列耶夫斯基,這也是這位俄羅斯人的第二次『火星漫步』。據悉,此次『火星行走』將持續大約1個半小時。 |
| 當地時間2月18日,『火星-500』項目的中國志願者王躍首次踏上模擬火星表面,與他一同『出艙』的是亞歷山大·斯莫列耶夫斯基,這也是這位俄羅斯人的第二次『火星漫步』。據悉,此次『火星行走』將持續大約1個半小時。 |
| 當地時間2月18日,『火星-500』項目的中國志願者王躍首次踏上模擬火星表面,與他一同『出艙』的是亞歷山大·斯莫列耶夫斯基,這也是這位俄羅斯人的第二次『火星漫步』。據悉,此次『火星行走』將持續大約1個半小時。 |
| 昨天,王躍與一名俄羅斯志願者走出登陸艙,在模擬火星表面采集土壤岩石樣本。 |
| 中國志願者王躍。 |
據『火星-500』試驗中方項目負責人白延強介紹,昨晚6時,在經歷了260天的密閉飛行後,中國志願者王躍走出登陸艙,成功踏上模擬火星表面,在『火星』首次留下中國人的足跡。
『火星—500』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全過程模擬從地球往返火星的一次試驗。模擬登陸火星試驗在位於俄羅斯生物醫學問題研究所的密閉試驗艙中進行。模擬火星表面的是1200立方米模擬艙,裡面用燈光模擬星光,表面鋪滿沙礫,還有供志願者休息的特制椅子。
王躍與俄羅斯志願者斯莫列耶夫斯基身穿白色火星服一同出艙。他們將在模擬火星表面完成一系列勘察任務,其中包括使用磁強儀尋找『火星』正負磁場、采集土壤岩石樣本,並用專門容器將其帶回『返回艙』等。醫學檢查顯示,王躍出艙前的身體狀態非常好。
白延強說,王躍所穿的火星服有自動調節的壓力裝置、通風裝置和通信設備等,重達32公斤。按照人體負荷,穿著這套火星服作業的時間強度為2小時。志願者完成出艙活動後,科學家還要對他們的立位耐力等情況進行研究。
據白延強介紹,在登陸艙停留『火星』期間,志願者除了出艙作業,還要在艙內開展虛擬現實技術研究。登陸艙裡設置了操作作業平臺,有頭盔顯示系統、操縱杆、監視器等。志願者通過這些設備進行虛擬仿真操作,能模擬在火星表面搜尋水源、為受傷的志願者提供遠程醫療救助,以及火星發生沙塵暴等情形。此外,志願者還將使用虛擬技術軟件,駕駛載人火星車在『火星』表面作業,模擬發生流星雨時志願者從『火星』表面緊急撤離的情況等。
據悉,模擬登陸火星於本月14日、18日和22日分三次進行。根據試驗安排,三次出艙活動結束後,登陸艙將於23日脫離『火星』表面,與主艙對接,返回地球家園,預計今年11月初『抵達』地球。
狹小臥室僅有3.4平方米
在為期520天的全過程中,由於真實模擬密閉飛行狀態,對人的生理、心理健康以及工作能力都會造成極大影響,也會經歷很多常人難以承受的考驗,但可以得到許多有關人類耐受能力的准確數據。
最狹小的臥室
550立方米的實驗艙安裝了很多攝像頭,屬於王躍個人空間的只有3.4平方米的臥室,包括一張床、一張桌子、加上床下的儲物空間。
臥室牆壁上醒目地掛著一張楊利偉的畫像,王躍說,『楊利偉是中國載人航天的代表人物,就像俄羅斯的加加林一樣。照片不光對我是一種激勵,我也借此告訴歐洲乃至世界宇航界的朋友們:中國人來了!』
最『惱人』的試驗
全部105個項目參試,都要依靠志願者完成。6名志願者日復一日地抽取血液、尿液、唾液等,單調的工作難免讓人感到乏味,而身上佩戴的一些儀器設備有時也讓他們『叫苦不迭』。以腦電極試驗為例,志願者晚上要戴上電極帽,監測夜間睡眠期間動態腦電圖。由於頭皮上布滿了電極貼和導線,志願者睡覺時感到不適。試驗高峰時,王躍和同伴每月要戴上7個晚上。
最『緊急』的情況
去年12月初,實驗艙電力系統突發故障,發出火災警報。艙內頓時一片漆黑,空調停止運轉,微波爐無法加熱食品,冰箱食品開始解凍,只有應急照明和應急通信還在工作。
其實,這是一次緊急情況演練。王躍和他的同伴按照行動指南沈著處置。他們遠離火源,等待撤離。數小時後,啟動了一個冰櫃,把速凍食品轉移到供電的冰櫃中。一切處置完畢,王躍在黑暗中彈起了心愛的吉他。那一晚,他們在無噪聲的艙內睡著,等待第二天電力系統的恢復供應。
最奇怪的艙壁
健身艙裡有一面看上去有點奇怪的牆。研究人員采取技術手段使它保持一定的濕度,以滿足一些微生物對潮濕環境的偏愛。他們在這面牆上放置了很多金屬盤,每個金屬盤上都刷了能夠抵御這些微生物生長的涂層。
據了解,這項試驗的目的是在將來真正的火星之旅時,科學家可以了解用什麼涂料對艙壁進行處理,使得微生物不能在艙壁居住和繁殖。事實上,在國際空間站中,曾發現了兩百多種細菌和真菌在失重和極冷的條件下依然存活。
最意外的訪客
飛行100天時,王躍和同伴收到了艙外一份特別的視頻『禮物』3個白胡子老爺爺,手捧3束花,在視頻中對6位志願者說了一段鼓勁的話。原來他們是長期密閉試驗的先驅。以烏裡比謝夫為首的3位研究員,在1967年3月進入50平方米不到的艙內呆了整整一年。
試想40多年前,沒有電腦、沒有電子書、沒有MP3,3位前輩每天的任務就是工作和試驗,娛樂只有看書和下棋。相比之下,王躍的生活還算幸福。
王躍『火星』之最
『火星之旅』七大怪
衣服不用洗:每10天洗一次熱水澡,每3天換一次內衣,髒衣服和其他生活垃圾通過特定通道傳出艙外,不用自己手洗。由於艙內水源有限,艙內每天運動大汗淋漓之後,只能用毛巾和紙巾擦擦身。
通訊有時滯:為了模擬真實的飛行狀態,與外界的通話設置了20分鍾時滯,一條信息來回就是40分鍾。有一段時期關閉了通話,以發送無線電報和傳輸視頻影像的方式進行聯絡。
晝夜看不見:志願者在艙內看不到日起日落,光暗周期發生變化,環境時間暗示也在改變,這些因素打亂了穩定的身心狀態,會影響志願者體內的生物節律。這種變化規律也是試驗的重要研究內容。
蔬菜自己種:志願者的食物大都以罐頭食品和脫水食品為主,很難吃上新鮮食品,除了艙內溫室裡種植了少量蔬菜。這些可以作為配餐。此外,種植蔬菜的另一個功能是改善單調環境對志願者心理的影響。
吃飯看菜譜:吃飯像空間站上的航天員一樣,有嚴格的規定。俄羅斯試驗主辦方定好了食譜,值班的志願者去存貯艙裡取第二天要吃的食物。種類基本上有面包、奶酪、土豆、苹果汁等,這些西餐不太適應王躍的口味。王躍說,很懷念艙外的食物,想起了北京的拉條子,還有某飯店的米線。
讀的是『舊聞』:志願者在艙內看不到電視,也無法上互聯網。中方試驗隊定期給王躍傳入電子新聞等,但由於時滯的關系,難以保證及時收看到當天新聞。南非世界杯期間,足球迷王躍也只能苦等試驗隊傳入賽事結果。
頭發互相理:理發成為志願者的『必修課』。頭發長了,大家相互理一理。有一次,意大利迭戈一上來就把王躍的頭發理禿了一塊,最後索性理成了大光頭。王躍笑道,『這對於頭上戴電極、抹硅膠倒是方便。』
火星探測史
上世紀60年代隨著人類開始具備掙脫地球引力的能力,火星探測器開始了問天旅程。1960年,蘇聯首次實施火星探測任務,但發射遭遇失敗。兩年後,蘇聯發射『火星1號』探測器,這枚探測器成功進入了前往火星的軌道,當它飛離地球1.06億千米時,卻與地面失去了通信聯系。盡管如此,它仍被看做火星探測的開端。
1964年美國成功發射首個火星探測器『水手4號』,實現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火星飛越,並向地球發回了21張火星照片,此後又在環繞太陽軌道上對太陽風進行探測。此後,蘇聯發射了『探測器2號』、『火星2號』等,均以失敗告終。
1971年蘇聯發射『火星3號』,實現了第一次火星軟著陸,但由於趕上火星沙暴,探測器僅工作了約20秒便與地球失去通信聯系。
1971年5月美國『水手9號』發射昇空。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枚成功進入環繞火星軌道的探測器,水手9號發回了7329張照片,覆蓋了火星表面超過80%的部分,同時還對火星的兩顆衛星進行了探測,取得了重大成果。
1975年『海盜1號』、『海盜2號』探測器分別發射,在火星表面成功著陸後,正常工作了數年時間,通過試驗證明了火星表面沒有生命跡象。海盜號火星探測計劃總共向地球發回了數萬張高清晰照片,而『海盜1號』迄今為止依然保持著在火星表面存活時間最長的紀錄。美國的『海盜號』探測計劃是有史以來最為成功的火星探測計劃之一。
上世紀90年代一系列新型火星探測器繼續發射昇空。
2002年美國的『奧德賽』探測器發現火星表面和近地表層中可能存在豐富的冰凍水。
2004年美國的『勇氣號』發現火星上沙塵暴和塵卷風並沒有預計的嚴重。
2008年美國的『鳳凰』號火星探測器首次證明火星存在水冰。
2009年美國太空總署在夏威夷的紅外望遠鏡首次在火星上發現甲烷。
今年美國航空航天局將啟動『火星科學實驗室』任務。前不久他們還宣布,2037年把人送上火星。
中國也加快了深空探索的步伐,將在今年發射首顆火星探測衛星『螢火一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