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為5.88萬億美元,超過日本的5.47萬億美元,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而5年前中國還只有2.3萬億美元,只佔日本的一半。這無疑是改革開放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在中華民族發展史和世界經濟發展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
於是,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了。《華爾街日報》驚呼,『此次新排名標志著作為全球增長引擎的中國和日本分別開始崛起和衰落』。
於是,『世界老二』的帽子飛過來了。英國博彩公司下注,賭已是『世界老二』的中國將在2020年之前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
是老二,就要負老二的責任,大氣減排要承擔責任,石油價格高漲要負責,人民幣匯率要昇值,金融領域要開放,對外援助要增加……隨著老二帽子的飛來,匯率責任、順差國責任、債權國責任、儲蓄國責任、能源消費大國責任、二氧化碳排放大國責任,各種『中國責任論』紛至沓來。
且慢!
GDP排第二,中國仍不是老二。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組織數據,中國人均GDP世界排名100位左右。按照每人每天1美元的聯合國標准,中國仍有1.5億貧困人口。即使按照中國人年收入1300元人民幣的貧困標准線,也還有4000多萬人沒脫貧。
GDP排第二,中國仍當不了老二。對世界經濟格局而言,GDP位次的變化具有標志意義;但對中國或世界來說,並不意味著一個經濟強國的橫空出世,更難指認中國對國際社會的影響力也位居第二。中國人口眾多,層次殊異,且常年處於『世界工廠』的下游。『中國GDP超日本並沒有改變什麼:中國仍極度貧困,但增長迅速;日本雖然相對遲滯,但仍然富裕』,還是那家《華爾街日報》如是說。何況,衡量一個國家的真正實力,除了GDP這一重要指標以外,還有人均GDP,還有科技創新、社會管理水平、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國家形象、價值觀輸出等。美國前總統肯尼迪在當年美國人沾沾自喜時就大聲疾呼:『我們的GDP確實驚人。但是,我們能夠以此為根據評判整個國家的狀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