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住房是民生的必需品。國家、社會對居民住房的建設和供給,有其重要的政治性和公益性。
從古至今,從國內到國外,諸多有識之士和相關政府部門大都是十分關注居民的住房建設和保證供給的。
中國共產黨作為無產階級的政黨,實際上很早就把百姓的住房問題納入了革命工作的關注范圍。1934年毛澤東就曾指出,『解決群眾的穿衣問題、吃飯問題、住房問題、柴米油鹽問題、疾病衛生問題、婚姻問題,總之,一切群眾的生活問題,都是我們應當注意的問題』。毛澤東把住房問題與穿衣吃飯同等看待,可見住房的民生性、政治性是十分突出的。
正因如此,建國以來的半個多世紀裡,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廣大百姓的住房問題。土地改革期間,在農村,除了進行土地的改革和重新分配之外,也對住房進行了重新分配。在城市,凡建設新的工廠、學校、機關和事業單位時,也都同時要建設職工住房。盡管當時財政十分困難,但還是保證了人人有房住。
筆者曾經做過大學教師、企業技術人員和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從1960年起,不管走到哪裡,組織上總是在安排工作的同時,也會安排住房,而且讓大家住的地方與工作的地方相鄰近,盡量使年輕人有更多時間投入到工作和學習之中,不會因居住過遠,而把時間浪費在路途中。
改革開放後的1985年,我國開始推行把原有國家住房賣給個人,初衷也是為了從中得到一些錢,以便為百姓建更多住房,使其住房條件得到改善。應該說,這條路是正確的,對於城市原有的廣大市民來說,住房問題在總體上得到了保證並有較大改善。
從國外看,無論是歐美國家,還是亞洲國家,各國政府都十分重視住房的公益性質,對住房的建設和供給都推出了包括貸款利息的優惠、稅收政策的減免、財政的直接補貼和廉租房供應等在內的很多政策和措施。
英國為照顧買不起房的住戶,國家實行了半產權售房計劃,居民可以買50%的房產權,其餘50%由政府和銀行分擔。
澳大利亞、新西蘭除了對居民購房由國家和政府進行補貼外,還十分注重『可承受性住房(affordable house)』的建設,由非營利建設單位借助國家貸款支持建設的低價房,較好解決了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問題。
新加坡則建設了大量被稱作『組屋』的低價房,屋子較為寬敞,環境同樣優雅、時尚,交通便捷,醫療、教育十分方便。新加坡組屋局的局訓便是我國唐朝詩人杜甫的詩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又如沙特阿拉伯,過去由政府向居民提供補貼建房,2007年則改為建好房子贈給居民住,同年已啟動150萬套住房建設。
我國的住房問題是城市化推進中的新居民及新生代城市居民的雙重需求引發的。如何解決好有市民資格的新生代居民、尚無市民資格但已成為城市發展不可缺少的新居民的住房問題,是當前住房問題的中心和主體。住房問題,不僅涉及到和諧社會的成功構建,也涉及到城市化的快速推進。
『剛性需求』是住房建設的服務方向當今對住房建設的服務方向,存在著激烈的爭論。第一種觀點是,住房建設要為『住有所居』盡職盡責;第二種觀點是,住房建設要『為有錢人服務』。
持前一種觀點的人,主張把70%的土地供給保障性住房,把70%的房子建成90平米以下的小戶型,這種觀點是符合我國國情的,也是被2007年國務院出臺的24號文件明確的。但是,由於持第二種觀點的人,多是既得利益者和相關部門的負責人,客觀上是第二種觀點佔據上風,導致為『住有所居』盡職盡責的國家政策和住房建設的規定與舉措難以實行。
據筆者調查,很多大城市的住房建設依然走著一條為富人服務的道路:為投資住房服務,為『熱錢』購房服務,為購買第二套、第三套住房服務,為權貴階層異地購房服務的情況十分突出。中央三令五申不許建別墅,但不少地方興建別墅之風一直沒有止息!
因為住房建設的服務方向嚴重偏斜,不僅造成了城市低收入居民居住條件難以改善,新生代市民與父母分居、成家立業的困難,而且造成了數以億計的農民工,一不能夫妻團聚,二不能贍養父母,三不能教育子女,更不能同住一起享受天倫之樂。
筆者所在社區裡有3個在大院掃地的婦女,丈夫與妻子同在北京工作,但男方在工地住工棚,女方在中關村住集體宿捨。由於沒有住房,他們均常年不能夫妻團聚。曾有媒體報道稱,廣州63%的已婚農民工常年不能過夫妻生活。要推進社會和諧,就一定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在住房建設方面,就一定要為廣大百姓的『住有所居』盡心盡力。
有人說,房價高漲,主要是因為有『剛性需求』推動的。但筆者並不認同這一觀點。『剛性需求』確實存在,而且是巨大的,但在很多大城市都因房價過高而被淹沒了,有購房需求的廣大中低收入階層在高房價面前是沒有能力購買住房的。
在國外,一個家庭購買一套住房的花費常是家庭年收入的3倍左右,而我國有些城市,住房對中低收入家庭而言,常是其年收入的十幾倍、幾十倍,甚至上百倍。因此,我們的住房建設,一定要從它的公益性、政治性考慮,要重視建設『可承受性』住房,要把廣大『剛性需求』作為住房建設的服務方向。
考慮到我國城市化的推進、數以億計的農民轉市民,以及每年數百萬大學生進入城市的實際,住房的『剛性需求』潛力是巨大的,只要把住房建設的政策制定好,住房建設的服務方向把握好,這種『剛性需求』不僅會推動房地產的大發展,也一定會為城市經濟的發展創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