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3月6日上午10時,全國政協十一屆四次會議記者會在人民大會堂三樓大廳舉行,主題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科學發展』。全國政協委員厲以寧、陳錫文、李德水、王金祥、王欽敏、楊凱生、王文彪出席並回答記者提問。
[經濟日報和中國經濟網記者]請問李德水委員,您認為『十二五』時期進一步擴大內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還面臨哪些困難和挑戰?同時,具有哪些有利的條件,應該從哪些方面著力突破?另外,『十一五』時期還有三個指標沒有完成,您對此做何評價?謝謝。
[李德水]這個問題提得很好,也是非常重大的問題。
擴大內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十二五』期間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最重大的課題,也可以說是主旋律。這個題目要說起來,我認為在當前也是一個世界性的話題,各國都在擴大內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2月7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對國會說,美國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能再回到危機爆發前的那種發展方式上去。中國也是一樣,在著力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所以我說這是一個全球普遍性的重大話題。
同時,這又是一個永恆的主題,是個長期的過程。我們從1995年編制第九個五年計劃的時候,就提出了『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三個五年計劃下來,我們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不少的成績。但是為什麼現在還要強調這個問題?一方面我們轉變發展方式還有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同時又出現一些新情況、新問題,所以轉變發展方式是一個永恆的主題。
特別是當前,我們再也不能夠以盲目擴張、以消耗大量的能源和資源、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謀求經濟的高速發展,這種發展方式是不可持續的,所以當前轉變經濟方式的緊迫性非常突出。我們在轉變發展方式和擴大內需方面有很多有利的條件。
我們現在的經濟基礎、經濟總量和其他方面的建設,包括基礎設施的建設,財力、工業化的水平都跟以前不一樣。所以,是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時候了。當然我們也遇到很多困難,我們當今經濟社會中有很多困難,我們在充分肯定取得的成績的同時要看到我們面臨的困難,比如收入分配問題,比如當前通脹預期比較高的問題,經濟發展中的各種不平衡和不可持續性等等,包括體制機制上的問題。應該說,都是前進中的問題,發展中的問題,有些問題是長期積累下來的,當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時候,這些問題就會更突出地表現出來。
我們對待困難並不害怕,對於戰勝困難,我們充滿信心。
最近英國一篇雜志上寫了一篇文章,說中國經歷了這麼多的困難,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我們走過的道路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在90年代的時候,我們的通脹率、CPI達到24.1%,『九五』提出的是反通脹的任務。到亞洲金融危機的時候,我們2000多萬國有企業職工下崗,那是多困難的局面。
當時我們的商業銀行背負著沈重的不良資產的負擔,資本充足率很低,幾乎到了破產的邊緣。我們這場金融危機受的衝擊那更是嚴重的,比亞洲金融危機嚴重得多。
亞洲金融危機中,我們1998年出口從1997年的21%的增長率下降到0.5%,出現了那麼多的困難,而我們在這場國際金融危機中,我們2009年的出口是負增長,想想這是多大的影響。但是我們挺過來了,我們經濟沒有出現大起大落,保持了平穩較快發展。
所以,2月15日英國《每日電訊報》一篇文章說,『中國熟練地處理和戰勝了這些幾乎讓其他任何國家都會頭疼的重大問題,誰還能懷疑中國解決當前困難的決心和駕馭經濟挑戰的能力呢?』外國人都做出這樣客觀的評價,我們自己有什麼理由沒有信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