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0年末至2011年初,一場由自主招生引發的高校『大戰』席卷北大、清華等中國最有名的幾十所高校,一時成為網上的熱門話題。
『北約』『華約』『卓越聯盟』『北京聯盟』……全國具有自主招生資格的80所高校中,已有34所以『集團』形式亮相,囊括了國內幾乎所有的知名高校。
高校自主招生走到今天,越來越熱鬧,網上關於自主招生的爭議日漸昇溫。在此間召開的兩會上,自主招生問題也引起代表、委員們的高度關注。
自主招生究竟有沒有必要?
『為什麼要搞自主招生?現在的高考就挺公平,挺好的嘛。』提到自主招生,很多網友持這種看法。
自主招生究竟有沒有必要?對於很多人來說,這個問題未必不是個問題。事實上,對於幾個高校聯盟『大戰』,相當多的網友視之為一場鬧劇。
『高校自主招生改變了過去高考「一考定終身」的唯一招生模式,讓考生獲得了更多的選擇權,這就是進步。社會應當以更加包容的態度對待高校自主招生改革的嘗試,而不是寄希望於通過一種考試模式解決高考招生制度中存在的所有問題。』全國人大代表、南昌大學副校長朱友林說。
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教育廳副廳長張志勇認為,自主招生的方向是對的。『高校招生考試越多元越好。為什麼天天期盼高校招生考試多元化,可等到多元化來了又否定它呢?』張志勇說。
記者采訪多位代表、委員,幾乎無一質疑自主招生方向的合理性。
『自主招生,搞比不搞好。我們遲早要邁出這一步,不能因為現在有弊端,就不動了。』全國人大代表、貴州大學附屬中學校長郭子儀說,『多元化總是好的。我1982年參加高考的時候,那時參加考試的有工人、農民,甚至有刑滿釋放的人。大學像個大熔爐,這樣纔有大學的氛圍。而現在的大學,招的學生太同質化,這種大學肯定缺乏創造性。』
全國政協委員李蓉認為,高校自主招生是改變高考『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格局的有益嘗試,但是在實踐過程中一定要防止走樣,不能演變成另外一場『高考』。
自主招生對偏遠地區學生是否公平?
自主招生只有大城市學生纔能參加,這公平嗎?——這是網友們對高校自主招生質疑最多的問題。
確實,從目前自主招生的情況看,幾個高校聯盟只在大城市設有考點,中小城市和農村學生要想參加自主招生考試,就必須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這公平嗎?
『有些人質疑偏遠地區學生無法參加自主招生有損公平,並且據此就否定自主招生。事實上,任何公平都是相對的,任何探索都有一個過程。不能因為簡單地堅持公平,就把改革和探索否定掉。』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周洪宇說。
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第一中學校長魯善坤認為,目前自主招生不能完全覆蓋偏遠地區,這在當前現狀下是可以理解的。魯善坤建議,今後可以劃撥給區縣中學一定指標。
『公平問題完全可以通過不斷完善制度設計來解決。』張志勇說,『比如,如果農村學生拿不出錢參加自主招生,國家可以建立特殊困難考生救濟機制,給農村困難考生提供資助。考慮到城鄉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的現狀,開展自主招生的高校應該劃出一定比例的招生指標給農村學生,以保障農村考生參加高校自主招生的機會。』
張志勇認為,從根本上說,國家應該加快城鄉教育資源均衡配置的步伐,盡快讓城鄉學生享有平等的教育資源,以便讓農村學生趕上來,可以在同樣的條件下參與競爭,而不是為了所謂的『公平』去保護落後的教育。
自主招生是否應該多招偏纔、怪纔?
『自主招生已經變味了,在走向原定目標的反面。』一些網友如是說。
這些網友之所以得出這個結論,是因為2003年首次嘗試自主招生改革時,教育部門的意圖是通過自主招生『選拔那些由高考不容易被發現的有特殊纔能的學生』,通俗地說,自主招生是為了給偏纔、怪纔開闢一條路。但如今北大等高校明確表示,自主招生時更加看重綜合素質,不鼓勵招收偏纔、怪纔。
『為什麼自主招生只能招偏纔、怪纔呢?高校應當按照自己的辦學定位、學科優勢、培養目標來招生,而不只是招偏纔、怪纔。』張志勇說。
對此,郭子儀也深表贊同:『既然叫自主招生,學校應該有自主權,具體怎麼搞,政府最好別管得太細。』
『自主招生的方向是選拔人纔,是落實高等教育法、增加高校招生自主權的重要舉措。使高校能自主選拔出有各種特長的人纔,但這種有特長的人纔應該是達標加特長,而不是招偏纔、怪纔。』周洪宇說。
有不少『同情』偏纔的網友喜歡引用錢鍾書先生的例子:錢先生當年考大學,數學只考了十五分,但最後因為文科出眾,就上了清華大學。現在的自主招生能否如此『寬容』呢?
『像錢鍾書那樣因特殊纔華而進入高等學府的人纔選拔方式,應該是在特殊的社會時期存在的;現在是正常的社會發展階段,選拔有特長的人纔也必須基本素質達標。』周洪宇說,『不能因為現在還沒有招到特別突出的特長生就否定自主招生,那就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實際情況可能是——還沒有遇到這樣的學生。』
自主招生能否取代高考?
從2003年到現在,自主招生聲勢越來越大,參與的高校越來越多,參加考試的學生也越來越多。今後自主招生能否完全取代高考呢?這是很多網友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
『自主招生本身就是高考改革的一部分。我們要堅持積極、穩妥、有序的改革原則,加快招生多元化步伐。現在自主招生只有5%的比例,今後這個比例應該逐步提高,逐步把招生自主權還給高校。』張志勇說。
朱友林也建議,在以全國統一高考為主要招生形式的前提下,進一步擴大高校自主招生的權利,允許更多高校根據自身的辦學特點和人纔培養目標對考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然而,網友很關心的一個問題是,現在高考如此嚴格,尚且難以完全避免各種人情因素;如果擴大高校自主權,會不會大開腐敗之門?
『我認為這個問題要通過公開化來解決。只有公開纔能公平、公正。高校要招什麼樣的人,名額多少,標准是什麼,錄取程序是什麼,這些都應該通過規范性文件向全社會公開,讓全社會一起監督。一句話,開展自主招生的高校應該制定符合國家要求的學校自主招生章程,這個章程必須向全社會廣而告之。社會各界只有監督高校有沒有按照《章程》辦事的權利,而沒有隨意批評指責高校的權利。』張志勇說。
郭子儀認為,要解決這個問題,大學應該逐步去行政化,盡量實行教授治校,讓大學有一種民主、公開、透明的氛圍。同時,高校應該改變現在『寬進寬出』的做法,要向西方大學一樣『寬進嚴出』,這樣人情因素就起不了太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