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1年3月10日10時,全國政協十一屆四次會議在梅地亞兩會新聞中心舉行記者會,主題是『政協委員談文化建設』。全國政協委員馮驥纔、姜昆、呂章申、龍瑞、尹力、韓紅出席並回答記者的提問。
[中國文化報記者]:我想問一下在近年來我國的文化體制改革正在向縱深發展,在明年上半年即將完成全國2000多家國有文藝院團的轉企改制,在這樣一個浪潮當中,我們的國有文藝院團應該怎麼樣來面對市場的競爭,重塑市場的主體?
[尹力]:因為在座的委員當中來自文藝院團的還沒有,我是來自於中國電影集團。剛纔大家談到文化體制改革,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關於文化立法的論證和調研我們參加過多次,這也是政協對文化體制建設、文化轉制,對於產業的論證。其實文藝院團的改革在分組會議的時候大家都提出了非常好的意見。剛纔馮驥纔委員也談到,知識分子的文化自覺、文藝作品的文化表達應該能夠記錄當下這個時代。剛纔姜昆在談的時候也說,電影制片廠具有天然的產業屬性,電影制片廠叫廠長,叫攝影車間、洗印車間、服裝車間、美術車間,所以在電影產業改制的過程當中,除了有它天然的屬性,另外它具備科技和工業化的基礎,所以這方面走得很順暢。但是是不是所有文藝院團的改制都能夠跟它的產業屬性、文化屬性、專業屬性相符?委員們也會有不同的看法。
比方說馮老師長年致力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還有我們多少年傳統的手工藝,呂章申館長一會兒有機會向大家介紹剛剛落成的國家博物館。文化的這幾大塊有的是不能作為產業的,作為公共文化系統的,改革開放30年,國力提昇了,人民富足了,人們有權力享受公共文化帶給人們的收益。
關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比如說昆曲,包括玉雕、象牙雕刻,它的受眾本身就是少數,怎麼能夠讓它作為文化的活化石傳承和延續下去?顯然一刀切的做產業化可能會遇到現實的瓶頸問題。我相信我們全國政協文藝界的委員,特別是來自基層院團的委員,他們在這些方面都有切身的體會和非常好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