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Getty Images圖片
他們不是沒有人生目標,而是太在乎目標不能放手
受到抑郁折磨的人總躺在床上。他們是享受被窩的舒適嗎?非也。抑郁的人盡管身體健全,卻無法振作起來。對他們而言,所有的活動都變成了痛苦的折磨,即使是洗澡、穿衣服這麼簡單的事情。
對此,人們通常以為抑郁的人缺乏動力,人生沒有目標,失去了方向。沒有了目標的驅動,自然懶得動了,而床就是最好的去處。但抑郁的人真的失去人生目標嗎?美國南佛羅裡達大學心理學教授喬納森·羅騰堡博士對此有不同看法。
進化心理學認為,心情是有其功能的:高漲的心情能夠令我們努力,有效地實現目標,而心情不好意味著努力沒有取得什麼進展。通常,我們心情低落是因為遇到挫折,或者眼看重要的目標不能實現。這時,我們對低落的心情的第一反應是加倍努力尋求突破。如果目標確實無法達到,低落的心情就會惡化。有時,我們需要選擇放棄,或者降低目標,或者尋找更有利可圖的目標。時間、精力和資源都是有限的,迅速擺脫無法實現的目標讓一個人具有生存上的進化優勢。
心情、目標、努力三者的關系在很多物種身上都可以看到。例如,一只熊經常去一條河流上抓三文魚,卻運氣欠佳連連失手,於是它利用自己低落的心情作為信號,轉移到另外一個捕魚點。人類的自我調整機制更加復雜,可以選擇隨著心情而行動,也可以選擇不為所動——人類也許是唯一能夠無視低落的心情而繼續追求無法實現的目標的物種。這就讓人類與自遠古進化而來的心情系統疏離了。為了重奪控制權,心情系統必須使出更厲害的手段:不僅降低對目標的欲望,還下調追求目標的動力,結果就是令人抑郁地躺在床上,伴隨著疲勞和麻木。
因此,抑郁的人並非因失去目標而躺在床上。相反,他們太在乎目標,失敗得更慘,卻不能自拔。此理論還有待研究證實,但在臨床上能夠很好地解釋導致嚴重抑郁的情況,例如無法擺脫糟糕婚姻而崩潰的妻子,嚴重受傷卻不能放棄運動生涯的選手,找不到自己位置卻不想離開單位的下崗職工。(編譯 伍君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