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廣州76中學,學生在學習廣彩。記者邱偉榮攝
海珠區一校一特色傳承非遺
本報訊 (記者廖靖文 通訊員鄧莉、姜文明)『學生們上手很快,如果能夠這樣傳承下去,不愁後繼無人啦。』昨日,廣彩大師趙藝明手把手向初一學生傳授廣彩技法,他預計兩年之內這批學生就能『出師』,獨立制作廣彩工藝品。今年開始,海珠區開闢6所『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傳承示范學校,分別開展廣彩、嶺南古琴、咸水歌、盆景和木偶等特殊教學,傳承非遺。
嶺南古琴藝術是『聯合國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作為古琴傳承示范學校,昌崗東路小學啟動古琴教育半年多來,已經取得初步成果。在專門開闢的琴室裡,古琴藝術市級代表性傳承人、星海音樂學院教師謝東笑正手把手矯正習琴學生的指法。在謝老師的指導下,該校目前已有一批師生可彈奏嶺南古琴經典曲目。
而在嶺南畫派紀念中學(76中),廣彩大師趙藝明和馮瑞華正在這裡一板一眼地傳授『秘笈』。該校今年在初一級美術班開設廣彩課程,『先從白描開始學,之後還會學習燒制,我覺得很有意思。』陳飛揚同學借助特殊的工具枕箱,正手捧瓷盤在描繪蝴蝶。
趙藝明告訴記者,跟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樣,廣彩也曾遭遇後繼無人的困境。而這些初中學生哥對廣彩有著極大的熱情,而且具備美術功底,學習起來上手非常快。
據海珠區文廣新局負責人介紹,海珠區共有6所『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傳承示范學校,分別為昌崗東路小學、大元帥府小學、培紅小學、濱江西路第一小學、嶺南畫派紀念中學、廣州美術學院木雕實驗室。分別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嶺南古琴藝術』、 『廣州咸水歌』、『嶺南盆景』、『嶺南木偶戲表演藝術』、『廣彩瓷燒制技藝』、『廣式硬木家具制作技藝』及『廣州木雕』的特色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