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在利比亞班加西的紅新月會難民營,一名小女孩坐在板房前獨自玩耍。
北約轟炸利比亞,名曰保護平民,實際是要逼卡紮菲下臺。原載《每日電訊》
3月19日點燃的利比亞戰火已燃燒了90天。開戰之初,美國和北約信心滿滿,但戰局的發展卻有些出人意料。國際生存空間日趨縮小的卡紮菲12日在的黎波裡擺下棋盤,向外界展示自己的『淡定』,而戰爭的另一方——美國和北約,卻頗有焦頭爛額之感。
在華盛頓,美國總統奧巴馬與國會的爭斗逐漸昇級。美國眾議院6月3日通過決議,譴責政府在未獲授權的情況下對利比亞采取軍事行動。美國憲法規定,宣戰權歸國會。1973年,國會又通過《戰爭權力法》,授權總統可以在未經國會允許的情況下采取軍事行動,但期限不得超過90天。
遭受利比亞戰火考驗的不只是奧巴馬,世界最強大的軍事組織北約也在受煎熬。無心戀戰的奧巴馬早在3月底就將北約推向前臺,希望歐洲盟友們能夠承擔更多責任。但北約許多成員國不是袖手旁觀,就是『有限參與』。更為糟糕的是,利比亞反對派在地面戰場雖已取得一定優勢,但要全面取勝卻言之尚早,這讓一些不甘戰爭重負的北約成員國打起了退堂鼓。
不管利比亞戰爭雙方如何博弈,對利比亞人民而言,和平的回歸、社會的穩定、經濟的恢復發展,纔是最好的結局。
子彈在飛美元在燒
從北約公布的最新數據來看,截至本月18日,北約一共出動戰機11700多架次,其中發動空襲的為4400多架次,並摧毀了卡紮菲當局的軍事目標近2000個,包括大約100多個指揮及控制中心、眾多的彈藥庫、坦克、裝甲車及火箭發射裝置。
美國國防部長蓋茨炮轟歐洲盟國『出工不出力』,缺乏政治意願,北約28個盟國當中參與空襲的國家只有1/3。
美國對利比亞軍事行動的費用已超過七億美元。對正在尋求連任的奧巴馬來說,聯邦赤字因軍費開支而繼續高漲,和平形象因充滿爭議的戰爭而受到破壞,這可不是什麼好消息。
僵局
北約首次承認造成平民傷亡
北約19日發表聲明說,北約轟炸的黎波裡一處導彈設施,但『一枚武器可能因為系統故障,未能擊中目標,造成一些平民傷亡』。這是對利比亞軍事行動開始以來,北約首次承認其軍事行動造成平民傷亡。利比亞外長奧貝迪19日說,北約空襲了的黎波裡一處居民區,造成9人死亡,18人受傷。
反對派抱怨西方『金援』不到賬
利比亞反對派石油和財政事務主管塔爾胡尼18日指責西方國家未能兌現向反對派提供緊急財政援助的承諾,稱數月戰事令反對派『彈盡糧絕』。利比亞反對派『全國過渡委員會』副主席兼發言人庫卡透露說,反對派未來六個月財政預算的各項開支總共需要約35億美元。
北約誤炸反對派車隊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18日說,北約戰機本月16日誤炸利比亞反對派的車隊,如由此導致傷亡,北約表示遺憾。北約戰機當時在東部石油重鎮布雷加發現一個車隊。近期,利比亞政府軍在布雷加實施軍事行動,北約方面因而認定這一車隊對平民構成威脅,隨即發動襲擊。這不是北約第一次誤炸利比亞反對派。4月7日,北約誤炸反對派坦克,拋出『當時不清楚反對派已經擁有坦克』這一解釋;一周前,北約在布雷加誤炸反對派武裝,致使13名武裝人員喪生。
歐美國家空襲利比亞的終極目的是要把卡紮菲趕下臺。那麼,北約空襲已經三個月了,為什麼還沒有把卡紮菲轟下臺?也就是說,北約的軍事行動為什麼到現在還沒有取得成功?北約是否會改變策略?
卡紮菲為何久攻不下?
首先是政治層面:北約空襲的依據是聯合國安理會的1973號決議,這個決議是要對利比亞設立禁飛區。北約自己一再重申,空襲不針對卡紮菲個人,空襲不是要使利比亞『改朝換代』。但另一方面,北約又強調,卡紮菲不下臺,北約空襲不會停止。這種矛盾的說法,使北約國家特別是歐洲盟國參與空襲的政治意願不強烈,參與行動時瞻前顧後、縮手縮腳。
其次是軍事層面:北約一直在聲稱空襲是為了保護利比亞人民。因此,空襲行動必須盡量地避免平民傷亡,不能明目張膽地襲擊非軍事設施和建築。即使是這樣,利比亞方面稱空襲已造成近1000平民喪生。根據聯合國安理會決議,北約又不能派地面部隊。而卡紮菲當局正在利用清真寺、平民等做『人體盾牌』。因此,需要對卡紮菲武裝進行精准打擊。但精准打擊需要攻擊直昇機等精准武器。目前,北約在空襲行動中缺少這樣的設備,雖然拉斯穆森一直在呼吁各國派出這樣的戰機,但響應的國家很少。
北約是否會改變策略?
『久攻不下』帶來的後果將是十分嚴重的。首先,戰局拖下去,美國對歐洲盟國會越來越不滿,北約與美國的關系,甚至北約本身的存在都將受到考驗;其次,戰局拖下去,歐洲盟國,特別是英國和法國花的錢將越來越多,雖然目前還沒有戰爭軍費的具體統計數據,但歐洲納稅人的疑問正在變得越來越大,反戰呼聲就會強烈起來。英國空軍和海軍的指揮官抱怨說,如果再打下去,彈藥都可能不夠。
在這樣的形勢下,北約似乎已經沈不住氣了。最近幾天,北約秘書長拉斯穆森急急地出訪英國、西班牙,試圖鼓勵士氣,並要求一些國家投入更多的軍力。另一方面,北約也試圖在改變策略。比如,加大空襲的力度,擴大空襲目前的范圍,並且增加了白天空襲的次數和力度。再有,開始『攻心戰』,加大政治宣傳,用戰機撒傳單,鼓動卡紮菲武裝的士兵反水等。顯然,面對僵局,北約正開始改變戰術。
賭局
意大利將設定退出最後期限
意大利國防部長18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該國參與利比亞行動3個月之後,可能要開始考慮設定退出利比亞行動的最後期限。意大利國防部長說:『我所說的就是考慮設定最後期限,可以為英國、法國及美國的盟國們尋求一條解決(利比亞)危機的政治途徑。』挪威將於8月1日撤出轟炸利比亞的空襲行動。
反對派日產原油10萬桶成空話
利比亞雙方軍事對抗前,利比亞日產原油160萬桶,其中大約130萬桶出口。利比亞反對派石油和財政事務主管塔爾胡尼本月初稱,反對派期望短期內實現日產原油10萬桶。不過,他18日告訴記者,利比亞反對派現階段依靠進口燃油過活。另外,反對派正與德國溫特斯哈爾股份公司、法國道達爾石油公司等外國油企接觸,商談合作。
奧巴馬忙著後院滅火
美國眾議院6月3日通過決議,譴責政府在未獲授權的情況下對利比亞采取軍事行動。由於白宮對國會的譴責置若罔聞,包括2名民主黨人在內的10名眾議員15日將奧巴馬告上法庭,稱他未經國會授權的行為違反了《戰爭權力法》和憲法。白宮16日作出反應,將一份32頁的機密文件送至國會,並強調奧巴馬的決定完全合法。白宮強調,北約纔是對利比亞軍事行動的領導者,而且美軍並未派遣地面部隊進入利比亞。
今年3月,利比亞反對派宣布在班加西成立『全國過渡委員會』,為組建新的政府做准備。目前承認『全國過渡委員會』為利比亞人民合法代表的國家有加拿大、德國、澳大利亞、英國、法國、岡比亞、意大利、約旦、卡塔爾、塞內加爾、西班牙、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等國。博聯社總裁和國際問題專家馬曉霖認為,這些國家的政治訴求分兩類,其中的西方國家聲稱利比亞平民被屠殺,違反人權原則,不能接受卡紮菲政府暴行,質疑其政權合法性;而如阿聯酋、卡塔爾等小國,除了國家利益的積怨及對卡紮菲本人乖張性格難以接受,主要目的是『抱西方大腿』,在北非地區政治社會動蕩情況下,尋求西方對其政權合法性的支持。
德國『棄權』後又『承認』打的什麼算盤
德國13日宣布承認利比亞『全國過渡委員會』為利比亞合法代表。首先,在德國政府看來,這似乎是一種大勢所趨,卡紮菲下臺似乎不可避免,北約方面已經多次強調了這一點。因為在此前俄羅斯已經一反常態,站到了利比亞反對派的一邊,這被認為是一個重要的分水嶺。巧合的是,圍繞安理會第1973號決議,原本俄羅斯投的是棄權票,而德國投的也是棄權票。
其次,旨在轉移德國國內視線。眾所周知,德國國內正面臨大腸杆菌的危機,人們談『菌』色變。德國在這個時候發表聲明支持利比亞反對派則可以暫時緩解危機或者轉移國內的視線。
再者為北約正名,美國國防部長蓋茨在離任前針對北約成員國國防預算太少宣稱北約像是一個『紙老虎』,並為此而對歐洲國家大加抨擊。這次利比亞戰爭,法英一開始就領導北約實施軍事行動,德國這麼做的原因也可能有擺脫美國影響的跡象,支持北約走一體化的道路。
美國至今未承認緣何猶豫不決
美國前副國務卿伯恩斯稱,西方國家在利比亞存在兩個風險。首先,關於軍事行動的具體目的沒有明確說法,是保護平民還是推翻卡紮菲,各國沒有統一意見。同時,真的讓反卡紮菲的力量上臺了,他們會實行什麼樣的政策,對西方國家會否友好,這也仍是未知數。西方國家正是在還未認清形勢情況下就匆忙卷入了戰爭。
另外,反對派組建的全國過渡委員會總部設在班加西,只是控制了東部地區,在利比亞的其他地方並沒有權力基礎。該過渡委員會某種程度上是一個組織混亂的大雜燴。據報道,一些反對派還與基地組織或者犯罪團伙有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