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樊文煦生前照片
黃埔軍校第15期學員樊文煦前日在成都去世,享年94歲
華西都市報記者陳黎攝影報道
●軍人作風一直保留在樊文煦的生活習慣中,他一定要自己洗衣服,鋪蓋都折成豆腐塊
●樊文煦曾用冷水下過面條,一有時間,他要麼作詩要麼練書法,從不進廚房
●無疾而終,94歲高齡安然離世,子女們感慨:這樣的自然離去是最好的方式
前日下午4點過,94歲的樊文煦老人,在家中安詳地閉上了眼睛。
昨日下午,在成都百吉街52號大院,老人的靈堂設在2棟1單元2樓。沒有哀樂,只有一副女婿寫的對聯,掛在老人的遺像旁邊。
『想當年,投筆從戎報考黃埔投身抗戰,金戈鐵馬一英豪;到暮年,寄情書法詩詞歌賦陶情逸趣,羽扇綸巾大文雅。』對聯的作者劉國正說,『這正是老人一生的寫照。』
就讀黃埔軍校留校教授戰術
樊文煦生於1917年,是湖北武昌人。『爸爸是黃埔軍校第15期學員,畢業後又讀了一段時間的戰術研究,留校當了戰術教官。』女兒樊新武說,解放後,父親到成都塑料六廠工作,一直到退休。
樊新武拿出《黃埔軍校第十五期同學錄》,樊文煦的名字名列其中。
『小時候我們很少聽父親講軍校裡的生活,具體是什麼時間去黃埔念
書的,有什麼故事,我們子女不很清楚。』樊新武說,只記得解放後,父親曾獲邀去南京軍事學院任教,『當時家具都拖上車了,但父親還是不願意去。』
在子女們心裡,父親雖然沒上過戰場,但軍人作風卻一直保留在他的生活習慣中。『我上世紀70年代第一次見他(樊文煦)時,留給我最深的印象,是他一定要自己洗衣服,白襯衫刷得特別乾淨,鋪蓋都折成豆腐塊。』女婿劉國正說,老人嚴謹得很。
既能文又能武癡迷詩詞書法
樊文煦老人還有一個號,名叫『癡翁』。對於這個名字,子女們的解釋是『癡迷於詩詞』。
作為中華詩詞學會會員,原成都市銀杏詩詞學會副秘書長,樊文煦的詩詞及對聯,有好幾首(幅)被選進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當代詩詞楹聯精選》,而他的名字也入選《中華詩詞學會人名辭典》。
『萬方安定此登臨,千載危樓壯
古今。隱隱雲峰雙山獻翠,欣欣故國一江春。波隨日影歸滄海,浪引濤聲渡江津。三楚風騷流韻在,江山瑰麗總多情。』這首《登黃鶴樓》,可謂是樊文煦的代表作。除此之外,他還有不少練筆詩作沒有發表。
『父親真的是能文能武,前期教打仗戰略,退休後寫詩作詞、練書法。』樊新武回憶,父親經常半夜三更想起好句子,趕緊起床記下來。有一段時間,詩詞本更是不離手,一直在琢磨詩句。
而樊文煦的『癡』,還表現在『完全不會做飯,一心撲在詩詞上面』。兒女們回憶,父親曾經用冷水下過面條,一有時間,他要麼作詩,要麼練書法,從來不進廚房。
如今父親安詳離世,屋子裡還留著不少詩稿,子女們打算慢慢整理出來,也算是對父親的懷念。
和老伴相濡以沫一起度過金婚
在靈堂一側的牆上,有一張照片
尤其引人注目——樊文煦和老伴的金婚婚紗照,成為不少親戚朋友談論的話題。
『我爸媽一起生活了60多年,感
情一直很好。結婚50周年時,為彌補婚紗照弄丟的遺憾,又補了幾張金婚照回來,相片非常不錯。』說起爸媽的故事,樊新武說,『聽我小舅說,爸媽當年結婚時,當著所有來賓的面,他們率先滑進舞池翩翩起舞,浪漫得很。』
樊新武的小姨王松如說:『最開始我父親不同意樊文煦和姐姐的婚事,因為不能接受當兵的,覺得只能武不能文。』為了改變岳父的想法,樊文煦用一篇自創的文言文信件,徹底贏得了岳父的心。
『我還記得他(樊文煦)國標舞跳得非常好,因為是軍人,舞姿瀟灑,人又帥氣,很多人曾找他學跳舞。』王松如說,姐夫退休後還參加過舞蹈協會等多個民間社團,根本『坐不住』。
如今老人無疾而終,在94歲高齡安然離世,讓子女們感慨不已:『父親大風大浪都經歷過了,什麼都看得開,這樣自然離去,是最好的方式。』
報料人:肖先生線索獎: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