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一家團購網站的頁面(圖文無關)
文/片 本報記者 王帥 實習生 丁澤義
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網絡團購在網民中流行起來,威海也不例外,一些本地網站趕上流行、推出團購大餐。但這種新型的網絡購物形式帶來不少消費糾紛:團購完洗車服務,店家卻說活動取消了;團購的飲料,第二天就過期……網站和商家到底誰的錯?消費者該怎樣維護自己的權益?
團購不只是價格打折 服務常常跟不上
6日,市民楊女士向記者反映,上個月在某團購網站團購了價值3元錢的洗車加打蠟服務,當她在有效期內享受服務時卻被告知因『價格太低、團購人太多,公司賠不起』而取消洗車服務。楊女士大老遠跑到經區,結果白跑一趟,只好自認倒霉。
與楊女士有類似經歷的人還有很多,馮女士團購了瑜伽課,因團購的學員太多,場地無法容納,無奈她每次一下班就去瑜伽館『佔地兒』;鄭女士團購了12元的電影票,但悶熱的影院環境與正價看電影卻大相徑庭等。網站上與實物不符、預約排不上號、後續服務不到位等,難道價格便宜只能得到打折服務嗎?
記者采訪了昆明路附近的某餐飲店,該餐飲店經常在某網站推出團購套餐。店主鄒燕(化名)介紹說,團購使店裡生意很紅火,5月推出了5折套餐,3天就賣出了300多份,雖說掙錢不多,但帶動了散客量。談到折扣問題,鄒燕坦言,若折扣不大,對消費者吸引力不大,達不到推廣作用。團購網也不希望店家把價格提高,否則訂單量會下降。通過審核且網站策劃好團購方案後,雙方要簽訂合同。簽訂合同後,網站會派人對菜品進行拍照,傳到網站上作為消費者的參照。
商家與網站利潤怎麼分成呢?鄒燕介紹說,一般團購網站業務人員會主動聯系商家,在達成協議的過程中,團購網不會收取商家任何費用,他們采取賺取差價的方式盈利。如一家餐飲商家將套餐底價報給網站,團購網在此基礎上加價,加價後與原價對照算出的折扣即是團購的套餐折扣。
但照片拍得好,實物怎樣呢?市民劉先生是個『吃客』,每次都被團購網站上的香艷美食吸引。但提前預約好幾天的劉先生到餐飲店後經常失望,『嚴重失實啊!』菜量、味道、服務總與描述的有差距。對此,鄒燕透露,拍攝樣品與消費者實際購買套餐種類肯定相同,但菜量可能會有出入。
商家入團購門檻形同虛設 有時商家自己也被騙
對於團購網站的經營模式,美團網威海城市經理楊亮介紹,一般有以下幾個步驟:聯系商家、雙方協商團購方案、資格審查、簽訂合同、做出網頁並復查。消費者在網上付款確認購買後,需要憑借團購相關憑證去商家消費。商家提供的服務和產品決定著整個團購品質,因此,對商品和服務起決定性作用的是資格審查。
楊亮說,其公司在審核商家時會遵照一定的手續,如檢查是否具有營業執照、稅務登記證明、衛生許可證等相關證件;公司會了解商家口碑或派人員親自體驗商家服務;並會派人員實地拍攝店內價目表,以防出現虛高報價。由於不是本地網站,除本地審核外,還需要將所有資料交往北京總部進行審核,在一單商品最終上線前會將制作好的頁面交予商家確認。
在資格審查方面,去年12月創辦合歡團購網站的哈工大畢業生靳晨曦介紹,除檢查商家實的『硬件』,即衛生許可證、營業執照等證件外,對商家虛的『軟件』也納入考慮,即道德誠信、服務、口碑等。靳晨曦透露,因是本地網站,除對某些商家比較熟悉外,還可以通過試吃、試玩、試購物,提前對商家商品進行質量及服務的『測試』,結合市民的口碑,與通過測試的商家簽訂合作合同。
但資格審查到底有多大作用?很多商家表示基本的證件都很齊全,不會有什麼紕漏,所以資格審查幾乎都能通過,很多商家表示並未有網站相關人員過來跟蹤監督。對於網站工作人員提及的對『軟件』考察,很多消費者認為『太虛』、『門檻太低』,『不可能對每個商家都知根知底。』
靳晨曦也有過被騙經歷,不久前,『川鍋演義』餐飲店與其網站達成協議,團購價值30餘元的火鍋套餐。團購過後,共有30餘人團購,團購金額達900多元。團購結束半個月後,該店竟然消失。靳晨曦調查後發現該店已經易名換主,餐飲店負責人音信全無。靳晨曦拿著一紙合同卻找不到人,無奈承擔了全部損失,把每一筆錢退還給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