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中日友好園林內的中國養父母公墓 |
| 中日友好園林內的日本開拓團民亡者名錄上記錄的名字 |
微博上的瘋狂轉發
方正縣立碑一事確認後,網民反應非常激烈。目前已知最早轉發此消息的微博出現在7月30日凌晨,由一名叫“章小斯文”的網民發布,在微博中指斥方正縣政府“為了GDP和政績”,此事是“中國式碑劇”。
截至8月2日中午,這條微博已經被轉發9.9萬次,評論2.3萬條,九成以上的評論持反對態度。
許多評論者言辭激烈,有人稱方正縣政府的行為是“為侵華日軍立碑”。一名叫garyshi88的網民說:“究竟是經濟重要還是人民的榮辱重要?”網民zcn2046說:“這讓健在的抗日英雄們情何以堪啊!”
方正縣當地的網民對此事感想也十分復雜。一名IP為“218.10.244. ”的網民留言說:“這回好了,我出門不敢說我是方正人了,丟盡了人,也怕挨揍。”同樣出身方正縣的網民DF1021寫了一篇數千字的長文,表示“慘痛的歷史我們不會忘記,為了不讓歷史重演,我們需要做點什麼,祖輩遭受的苦難,不要讓後代再去重復。我希望大家都能好好思考一下,而不是抱怨、埋怨”。
“開拓團”是侵華日軍一部分
資料顯示,在日俄戰爭後的近半個世紀中,日本政府共向中國東北移入150萬日本僑民,大多是由殖民機構“關東廳”和“南滿鐵道株式會社”所統領。這一殖民計劃的一部分就是“開拓團”。
抗戰文化研究會理事、九一八全國鳴警報首倡者王錦思介紹說,“開拓團”是一種准軍事組織,組成人員包括退役軍人、民兵和農民。主要從事農業生產,但也配有槍支,平時會配合關東軍進行站崗放哨。“開拓團”往往攜帶家眷,以家庭為單位在當地駐紮,與地方老百姓分開居住,但也有小部分混居。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後,無力撤出其在東北移入的人員,包括“開拓團”在內的許多僑民成為難民。
王錦思說,當時在東北的日本人口合計達到155萬。主要駐紮在佳木斯、鶴崗等地的“開拓團”成員在逃出東北時,由於經牡丹江離開的火車中斷,而聚集在方正縣,受到嚴寒和瘟疫的襲擊後大批死亡,遺留下許多孤兒,被方正縣當地居民收養。中日關系回暖時,以這些孤兒回國為契機,方正縣跟日本也形成了密切的民間關系。
而著名抗戰作家方軍介紹,首先,“開拓團”是抱著為軍國主義服務的目的,自願來中國“開拓”的。其次,他們中絕大多數人曾在中國犯下罪行。
“‘開拓團’成員雖然不是軍人,但他們是侵華日軍的一部分,並不是中性人物。”方軍說。
方正縣曾收養大批日本孤兒
“開拓團”回國後,在中國留下了近六千名遺孤,由中國百姓養育成人,中日邦交正常化後,他們基本都返回了日本。
方軍曾在日本大使館領事部援護處工作了6個月,每天至少有30名日本遺孤來此辦理歸國手續。
幾乎所有的戰爭遺孤對中國人都充滿感激之情,方軍曾問他們,如果是中國人的遺孤,日本人會不會養?他們說不會養,日本人連日本的遺孤都不會養。
所以,許多日本人對方正縣有特殊的情感,遺孤們曾多次在此立碑,表達對中國養父母的感謝。
然而,為“開拓團”立碑,則是完全不同性質的問題。方軍認為,這是原則性的錯誤。“救助戰爭遺孤,因為犯罪的是他們的父輩,而不是他們,這是人道主義的情懷,可為侵略者立碑,這就是立場問題。”
對於方正縣的回應,方軍表示不能認同。首先,中國人民在抗戰中付出了巨大犧牲,我們是受害者,不是加害者,為什麼要我們來反省?這是本末倒置、顛倒黑白。第二,許多“開拓團”成員並沒謝罪,他們至死仍堅持軍國主義的立場,直到今天,他們中一些人仍不肯承認他們是侵略者,而是將這段歷史輕描淡寫成“進出中國”。
據另一位著名抗戰作家、《軍營文化天地》主編餘戈介紹,在中國土地上,目前為“二戰”中死亡的日本人立碑的墓地只有兩處,一處在雲南,是國民黨時期建立的,在一處抗日愛國將士的陵園裡,在陵園的角落處,出於人道主義考慮,為日軍陣亡軍官也建立墓地,但碑文是“倭冢”,表示我們絕不接受日本人的說法。而此次在方正縣卻公然在碑文中亮出了“開拓團”的旗號。
“不論這個碑最終結果如何,只要它立起來過,就是一個抹不去的恥辱。”方軍說。
近日,一則由日本媒體先發的消息經國內媒體轉載後引起了嘩然。據日媒共同社報道,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方正縣政府在當地的“中日友好園林”內,立了一座刻有部分日本“滿洲開拓團”去世者姓名的石碑。當地政府稱,立碑的目的是讓中日後人了解真實的歷史,體現中華民族的胸懷,提醒後人要和平。
但此消息在微博上被迅速轉發,方正縣政府的做法被眾多網民解讀為不惜代價招商引資,部分網民甚至斥之為“忘記國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