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馮永基、米丘、唐志華(從左至右)共議『公共空間』
金龍獎組委會主任金城代表動漫從業者將漫畫家集體畫作贈予在建中的黃花崗72烈士紀念館.
文/羊城晚報記者謝哲
作為建築設計公司華陽國際,積極與與更多的相關組織籌辦和開展更多的類似活動,意在呼吁更多的大眾關注公共空間,關注生活環境,並希望更多人加入這個行列……
演講嘉賓:
米丘藝術家,環境建築師,2006年威尼斯建築展獲最傑出貢獻大獎
唐志華華陽國際總建築師,中央美術學院客座教授,深圳大學客座教授
馮永基香港著名建築師/設計師/水墨畫家,三度獲得香港建築師學會會長大獎
從南到北游一圈中國的大中城市,你是否也有千篇一律的感覺?『馬路為什麼要是寬的?因為它要走車。為什麼要是直的?因為它要走車。為什麼要是平的?因為它要走車。』當我們日益習慣了以汽車的尺度來設計空間時,我們卻忘了———其實人類所需要的空間並非一定要很寬很直很平。那麼我們究竟需要什麼樣的公共空間?怎樣打造一個好的公共空間?如何更好地將個人藝術融入公共空間?日前,米丘、唐志華、馮永基三大建築師齊聚羊城創意產業園,圍繞『公共空間』展開了一場精彩的博弈。
唐志華:公共空間的好壞決定了城市空間的好壞
『埏(shan)埴(zhi)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you)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唐志華引用道德經中對空間的理解,指出:『公共空間的好壞決定了城市空間的好壞,每個人都要善待公共空間。』
何為公共空間?當你在圍合所需要的空間後所剩餘的空間就是公共空間。而一座城市最讓人印象深刻的並不是建築內部的空間,而恰恰是這部分最常看到的剩餘空間。
『馬路為什麼是寬的?因為它要走車。為什麼是直的?因為它要走車。為什麼是平的?因為它要走車。』唐志華隨後連拋三問,強調人類創造空間的全部目的,是為人自己服務。研究人,研究人的行為、尺度、特點、喜好,不要只為了其它目的和物體去設計、劃分空間。
『建築是組成公共空間的一面牆』,『好的建築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而應該和周邊的環境和諧共處』。因此,唐志華呼吁設計師善待剩餘空間,分析它們,理解它們,讓這些建築和諧共處。
馮永基:公共空間的服務對象是市民
開篇,馮永基用自己親手畫的一幅代表香港的石頭水墨畫,幽默地向大家介紹了自己在香港做過的十個有代表性的公共空間項目。
作為香港濕地公園的主要設計師,馮永基強調項目的主角是雀鳥而非人類,因而整個空間淡化了建築,並通過一條中軸線,由展覽館一直伸延至聚居了雀鳥的濕地水池,將遙遠的人類世界和自然生態連接起來,達到天地人合一的和諧境界。
如果說濕地公園表達的是公共空間與自然和諧統一的主題,那麼愛丁堡廣場體現的便是公共空間與人和諧共處的關系。馮永基把這座城市的人或動物的生活狀態做成一張張形象的剪紙公仔,布滿了整個愛丁堡廣場。為了防止一些游客隨意在廣場椅子上臥躺,馮永基巧妙地將剪紙板插在長椅的中間,營造了休閑有趣的生活氣息。
在馮永基看來,真正的公共建築不需要千奇百怪,不需要規模龐大以獲得巨大的視覺效應。公共空間真正的服務對象是廣大市民。他引用恩師貝聿銘的話———『好的公共建築應該是讓市民玩得很開心,用得很愉快的,這纔是真正的公共空間。』
米丘:公共空間裡的行為藝術
作為一名蜚聲中外的藝術家,米丘與大家分享了幾個自己在公共空間的藝術展示項目。1993年,配合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米丘向全球一百多個國家發出2000份邀請,請不同的人對艾滋病和人類生存的若乾問題發表意見。之後,米丘陸陸續續收到了國家總統、藝術家、艾滋病患者、醫生、宗教人士及少年兒童等上千件傳真,傳真內容包括繪畫、詩歌和文章。米丘將這些傳真印刷成橘紅色鋪成一條長168米、寬6.6米的通道,旁邊就是諾貝爾和平獎的頒發廣場。這場『fax行動』在歐洲媒體上引起了巨大的轟動,也讓米丘深深感受到了藝術與生命的對話交流。
同年,米丘用49個巨大的粉紅色氣球,每只氣球上印刷著由13個兒童在各種Shaman(薩滿教)的書籍中選出的關於Shaman的各種解釋,在7天中出現在芬蘭的不同地方,並取名為『七七四十九,「巫」在芬蘭』。米丘將中國傳統的喪葬文化『七七齋』融入自己的空間藝術中,表達中國人對生存與死亡的概念。
米丘認為,公共空間的藝術應當與城市的文化緊密聯系;設計師要把對生活的熱情和社會的責任表現出來,讓大家都參與到公共空間的建設中來。
謝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