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本報記者倪自放
通過電話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華策影視總經理趙依芳正在臺北參加臺北電視節,談了許多合作———在中國內地,華策是與臺灣偶像劇合作最緊密的影視公司,近幾年在內地和中國臺灣播放的偶像劇,有華策背景的很多。與臺灣偶像劇合作的背後,有著趙依芳的『大華語偶像劇』夢想,『內地還沒有一部真正的偶像劇,我在為此而努力。』
從業近30年,成功主導制作發行超過70餘部電視劇,曾獲得『百佳電視藝術工作者』、『第三屆中國企業改革十大風雲人物』、『改革開放30周年浙商女傑30強』、2010年度『風雲浙商』人物及2010年度『全國十佳電視劇出品人』等榮譽。出品的電視劇包括《中國往事》《傾城之戀》等。
不做審查不過的電視劇
縱橫影視圈三十年,趙依芳出手的作品總是與眾不同:與臺灣合作偶像劇,華策是做得最好的;在外界對古裝劇看衰的時候,啟動總資金量達到10個億的『武俠新世界』計劃,將用五年時間打造八部金庸、古龍名著改編的影視作品。即便如此,趙依芳依然放出豪言,『華策有許多題材不做,不管什麼時候,我們的劇都能審查通過,都能在電視臺播。』
華策影視與港臺方面的交流,最保守估計也要領先內地同行三到五年時間,華策聯合臺灣優質制作力量,合拍或自制多部青春偶像劇,如《愛上琉璃苣女孩》(又名《命中注定我愛你》)、《就想愛著你》(又名《就想賴著你》)、《愛上查美樂》(又名《美樂!加油!》)等,在偶像劇領域遙遙領先。
值得一提的是,與臺灣的合作背後有著趙依芳的『大華語偶像劇』夢想。她說:『童話般的愛情,是人類不滅的希望,不過到現在為止,中國內地還沒有拍過一部真正的偶像劇。相對來說,中國臺灣在偶像劇方面領先很多,我們可以學習。』
對於內地偶像劇熱衷於學習日韓,趙依芳不以為意,『總有一天全世界都會把目光集中到中國身上。好像現在總說要學習日韓學習歐美,他們最大的優勢就是比我們有錢,比我們提前走了幾步,要學也是學他們的商業操作模式,至於創意這些東西,全世界都在中國古人的智慧裡面找靈感。總說中國人缺乏想象力,我們可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就盛行奇幻題材了,奇幻是什麼?高級休閑。後來我們落後了,想再趕到前面去確實很難,需要更大的耐心。』
對於啟動總資金量達到10個億的『武俠新世界』計劃,趙依芳說自己看好古裝片,『海外市場我們做過一些調查,空間巨大。華策接下來還會投資一個專業團隊專門開發海外市場。國內市場好多年都是年代、諜戰、苦情等題材佔據屏幕,觀眾也會審美疲勞,所以過去一年古裝劇正在復蘇,未來市場機會非常大。』
上市是一輩子的事情
去年的10月26日,『電視劇第一股』華策影視(300133)於深交所創業板正式掛牌上市,在當時是繼華誼兄弟之後第二家上市的影視企業。作為華策影視的總經理,趙依芳對上市近一年來的經歷感慨頗多,『上市以後,感覺最好的不是擁有的身價,而是有一個公開的平臺,可以在大家的監督幫助下去做一些事情。我很開心。股價不是我會具體時時去關心的事情。很多同行都比我優秀,或者有好的資源背景,但是做上市企業,除了創作,還要去規劃,要符合上市企業的要求。這不是一時的,是一輩子的。』
被問及華策與其他上市影視企業的區別時,趙依芳笑言,『我們公司不在北京,他們都在北京(笑)。我們以做電視劇為主,他們可能是以電影或者欄目為主。』
華策以發行制作電視劇起家,去年進軍電影行業,投資的兩部電影《A面B面》和《西風烈》都已經公映。對於進軍電影業,趙依芳說:『華策的確有意於這個部分,但是從投入產出來說,我們會謹慎考慮。今年華策將投資吳宇森的《太平輪1949》,麥兆輝/莊文強組合的《聽風者》。公司規劃每年作為主投方之一參與兩部有規模的電影。影院建設方面,我們將和浙江時代院線聯手合作,用三年左右時間建造五十家以上的影院。相對電視劇,電影的風險更詭異,像賭博一樣。華策作為上市公司,必須考慮到股民、市場、企業發展穩健性和開拓性的結合。』
雖然對進軍電影業比較謹慎,趙依芳透露,華策已大手筆進軍影院建設,截至2011年6月,華策方面在浙江省內外簽約27個影城項目,其中5家已經開業。業內認為,目前影院建設在大城市已經飽和,對此,趙依芳比較樂觀,『院線、影院建設方面目前確實比較激烈,但只是市場不成熟下的激烈,未來影院建設還有空間。』
是時候高級一下了
華策影視從名聲大噪到去年上市,都是近幾年的事情,很多人知道華策和華策的女掌門趙依芳,都是從那部《中國往事》開始的。
說起《中國往事》,趙依芳講述了一個段子。2009年,《中國往事》在韓國首爾國際電視節上獲得最高電視劇大獎,首爾國際電視節是世界上首個單純以電視劇為評選對象的國際性獎項,在業內廣受關注。在趙依芳上臺領獎前,有人惡作劇地向她提建議,『要不是為了文化公司老板應有的矜持,你完全可以把獎
杯扔到那些小人的
臉上去呀!』
別人這麼說是有典故的。從某種角度來講,趙依芳需要這個獎項,再自信的人也需要表揚———當初籌拍這部《中國往事》的時候,100個人裡面差不多有99個懷疑她『瘋了』。她決計要瘋一把:投資5000萬,拍一部像電影那樣的長篇電視連續劇。
回憶起《中國往事》的拍攝,趙依芳認為那是一次大膽的創新與冒險,『我去跟張國立講,來演一部好戲吧,帶著投資來……』於是,張國立帶著三成的投資進組,傾力演繹一個清末民初大家長的喜與懮。
稍微有點常識的人看過《中國往事》也能明白這是一部燒錢的戲:服裝、道具、用光、置景,一切該講究能講究的細節都盡力講究著,若沒有大量銀子墊底實在做不到。普通的電視劇單集投資平均水准在四五十萬元,《中國往事》的單集成本提高到100萬,外界普遍不看好,說《中國往事》必死無疑。
趙依芳絲毫也不諱言投拍這部戲的野心:『如果在這個行業乾了十幾年還一門心思只想著錢錢錢,還在折騰那些急功近利的東西,那就太沒意思、太低級了,必須有所突破,是時候高級一下了。』
由《中國往事》等劇引領的『電視劇大片』風,在趙依芳看來卻標志著一次文化情結的集體提昇,大家在解決溫飽問題以後開始有了更高的追求———『那些粗制濫造的東西實在讓人看不下去!』
很多人說趙依芳是成功的商人,但是她卻覺得自己並不純粹,『江浙一帶富商多,我的同學、親戚、朋友好多都做生意,很有錢,好像就我一個人還在做文化企業。文化企業理所當然地應該具有社會責任心,我覺得影視公司的老板一定不是純粹的商人,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