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中國空間交會對接3D效果展示
本報訊據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消息,繼昨天凌晨一次變軌後,『天宮一號』晚些時候二度『抬腿』,順利進入在軌測試軌道。
為把自己安頓到一個最舒服的軌道,昨天凌晨1時58分,『天宮一號』繞地球運行到第四圈,做了一個優美的變軌,遠地點高度由346公裡抬昇至355公裡。
昨天下午4點多,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精確控制下,『天宮』二度變軌,近地點高度由200公裡抬昇至約362公裡,從入軌時的橢圓軌道進入近圓軌道,為後續交會對接奠定基礎。
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主任陳宏敏介紹,近地航天器發射後,受高層大氣阻力的影響,其軌道高度會逐漸降低。通過軌道抬昇,預計可使『天宮一號』在『神舟八號』發射時,軌道高度自然降至約343公裡的交會對接軌道,盡量減少發動機開機,節省燃料。
據介紹,後續將對『天宮一號』的對接機構等分系統進行測試,持續7至10天,以確保滿足交會對接要求。在『神八』發射前20天,『天宮』還將做3至4次軌道相位調整,迎接『神八』到來。
有關專家表示,進入在軌測試軌道後,地面人員展開測試,檢驗『天宮一號』上的交會對接機構,及各分系統的基本功能和穩定性,並利用搭載的有效載荷,開展一系列空間科學實驗活動。
載人環境提前建立
據中國航天員中心介紹,『天宮一號』的環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統已經啟動,轉入自主運行狀態,在航天員入住前,『天宮』將提前建好載人環境。
環控生保系統專家李英斌介紹,人在太空生存,必須依靠航天器提供適宜的氧氣、濕度、溫度和壓力等。盡管歷次神舟任務已在這方面積累了成熟經驗,但『天宮一號』仍然面臨巨大挑戰,很多產品要長期經受溫濕度、振動衝擊、真空低壓、失重等多種特殊環境考驗。
『天宮在航天員第一次進入前,已經無人運行了好幾個月,內部的設備、材料會釋放微量有害氣體』,李英斌說,長期在軌飛行,對艙內微生物指標和可吸入顆粒物指標提出嚴苛標准。
為此,他們專門研制微量有害氣體淨化裝置,帶入微生物淨化裝置,采取綜合手段對艙內氣體高效淨化,打造高度潔淨的環境。
宜直接用肉眼觀測
北京天文館館長朱進昨晚在天文館嘗試觀測『天宮一號』。他介紹說,以北京為例,目前有兩次觀測時間,大致在晚上6點左右和7點左右。但昨晚第一次過境時天色不夠暗,第二次又飛行太低,均未看到。
『天宮』每天飛過同一地方的時間均不相同,朱進解釋說,因地球自轉並非整24小時,『天宮』也會進行變軌、變速等,因此觀測需精確到分秒,『守株待兔』。
在天氣好、光線暗、遮擋物少的地方,看『天宮』只需定點抬頭,不必借助天文望遠鏡。朱進介紹,『天宮』適合直接用肉眼觀測,天文望遠鏡能看到的范圍很小,『天宮』一旦飛臨上空,就幾秒時間,很可能捕捉不到而錯過。
『比北斗星稍微暗一些,比國際空間站也暗,因為它要小得多,反射的天陽光照少』,朱進說,估計『天宮』在亮度上,類似於一顆二、三等星。接下來幾天,天文館將繼續觀測,並用微博等方式適時預報時間,讓大家一睹『天宮』在夜空中的芳容。
待神八飛天方回家
昨晚,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八一禮堂前燈火輝煌,人們在文娛晚會中歡慶發射成功,迎接國慶節到來。但還有很多人,依然在崗位上工作著,為『神舟八號』的發射做准備。
『天宮』發射前夕,發射『神八』的運載火箭運抵發射中心,意味著『神八』的發射進入最後准備階段。酒泉發射中心運輸修理站的工作人員,此刻是最忙碌的。昨晚,他們仍在發射塔現場做各種檢查。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運輸修理站站長劉湘接受媒體采訪時介紹,在火箭發射後,烈焰昇騰,發射塔架會受到損毀。他們要檢修塔架的電器、機械等,檢查每一個管路、氣路、油路,工作量很大。
然後,此次交會對接任務緊迫,兩個飛行器發射僅隔一個多月,修復塔架的時間則更為短暫,需在一周內完成。據了解,部分從各地前來的測試隊員,將在異鄉度過金秋十月,日夜工作,不離崗位,待神舟八號上天,方踏上歸途。
中國空間交會對接3D效果展示
中國空間交會對接3D效果展示
中國空間交會對接3D效果展示
(來源:央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