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資料圖:卡紮菲。 |
利比亞一代梟雄卡紮菲和美國近半個世紀的恩恩怨怨,隨著他20日的死而終告了結。追溯這段復雜交往,令人倍感唏噓。
敵視期
卡紮菲1969年上臺後,就和美國展開較量。美國逐步對其政權施壓:1972年召回駐利大使;1979年還把利比亞列入“支持恐怖主義”國家名單。
那時卡紮菲對美國也是敵視的。卡紮菲在利比亞沿海設定“禁飛區”,防范美國戰機。但1981年,美國戰機闖入這一區域,並擊落兩架利比亞戰機。這之後,卡紮菲不斷尋找機會報復美國。多起針對美國的恐怖襲擊被認為是卡紮菲幕後策劃。
卡紮菲與美國較量的高潮發生於1986年。時任美國總統裡根批准發動了“黃金峽谷”行動,空襲首都的黎波裡等地,首要目標就是殺掉卡紮菲。襲擊導致包括卡紮菲養女在內的15人死亡,但卡紮菲本人僥幸躲過了導彈。
形容卡紮菲是“中東瘋狗”的裡根對此感到非常遺憾。卡紮菲對美國的襲擊也倍加惱恨。1988年,一架泛美航空公司航班遭遇恐怖襲擊,在洛克比上空爆炸,270人喪生,包括189個美國人。卡紮菲又被認作是幕後黑手。
然而美國除了加大對利比亞的國際制裁,對卡紮菲無可奈何。上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等國在聯合國策動多個針對利比亞的制裁決議,卡紮菲嗤之以鼻。
蜜月期
2001年“9•11”恐怖襲擊事件發生後,卡紮菲與美國的關系發生了根本性轉折。卡紮菲提出與美國合作打擊“基地”恐怖組織。雙方一拍即合,美利關系迅速昇溫。
2002年,卡紮菲政權為洛克比事件提供巨額賠償;2003年,卡紮菲宣布放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作為合作的交換,美國推進與卡紮菲政權關系正常化。2006年,雙方重新互派大使。
卡紮菲和美國蜜月的高潮是2008年時任美國國務卿的賴斯訪利。賴斯和卡紮菲都笑容滿面,廣泛探討了合作議題。利比亞當局武裝後來在卡紮菲住所發現了一本私人相冊,裡面放滿了卡紮菲珍藏的賴斯個人照片。
在美國的帶動下,德國、意大利、法國等多個西方國家領導人到的黎波裡拜會卡紮菲。而卡紮菲2009年更獲美國首肯,到紐約聯合國總部發表冗長講話。
奧巴馬政府上臺後,卡紮菲與美國的關系仍很熱絡。同樣在20日被打死的卡紮菲之子穆塔薩姆•卡紮菲2009年和現任美國國務卿希拉裡•克林頓會晤。
決裂期
2011年初,利比亞發生大規模抗議示威,要求政府下臺。美國馬上斷絕了和卡紮菲政權的官方聯系。3月,美國等國發動對利比亞的空襲,沈重打擊了卡紮菲部隊。
但卡紮菲和美國之間的秘密接觸並未停止,雖然雙方最後還是不歡而散。美國官方遲至7月纔宣布承認利“全國過渡委員會”,標志著與卡紮菲政權的徹底決裂。
美國承認利比亞反對派後,忠於卡紮菲的部隊很快潰敗。8月,反對派武裝控制的黎波裡,卡紮菲倉皇出逃。10月18日,希拉裡突訪利比亞,公開希望卡紮菲能被殺死。
有報道稱,是美軍無人機的導彈擊中卡紮菲的車隊,導致卡紮菲隨後被擒和被殺。如果是這樣,這次卡紮菲終究沒有躲過美國導彈。美國總統奧巴馬對殺死卡紮菲大加贊揚,全然忘記了美國政府同卡紮菲曾經的蜜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