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核心提示
天津北方網訊:社區“國醫堂”門庭若市,中醫一附院等中醫專科醫院的專家號更是一號難求,各綜合醫院的中醫科卻是冷冷清清、日漸萎縮。這是記者近日走訪各醫院中醫門診時發現的一個奇怪現象。
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以其簡、便、效、廉的特色爲患者所信賴。同爲中醫,爲什麼卻呈現出“冰火兩重天”的不同境況?綜合醫院中醫科的發展出路在何方?記者近日對本市中醫醫療機構進行了全面調查。
現象篇
火
社區“國醫堂”門庭若市
走進南開區華苑醫院的“國醫堂”,給人的第一印象是這裏的“業務”好紅火——各個治療項目都有不少就診者,醫生們更是繁忙而有序。
“我們的專家診室雖然限號65個,但爲了滿足患者的需求,專家常常會診治80名患者甚至更多。”華苑醫院負責人對記者介紹說。本市從2008年開始推行社區“國醫堂”建設。南開區華苑醫院輻射人口爲5.6萬多人,老年人佔16%,其中有不少老年人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對於慢性病,中藥有很好的調理效果,因此很多中老年人十分認可“國醫堂”和中醫養生健康理念。
不僅是華苑醫院一家,本市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創建的“國醫堂”都很受老百姓歡迎,門診量明顯增加。記者從市衛生局瞭解到,目前本市城區已建成33個“國醫堂”,針對基層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開展了中藥、鍼灸、推拿、火罐、敷貼、刮痧、薰洗、穴位注射、熱熨等中醫藥適宜技術。現在這些“國醫堂”的門診量均不低於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總門診量的30%,中醫藥門診收入同比增長10%以上。今年內,本市還將在城區76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起“國醫堂”,併力爭在兩至三年內完成鄉鎮衛生院的“國醫堂”建設。
火
中醫專科醫院一號難求
比基層醫院的“國醫堂”更火的是中醫專科醫院。天津中醫一附院的門診大廳裏每天都是人頭攢動,很多患者是起大早趕來排專家號的,有的患者爲了掛到專家號,更是凌晨半夜2點多就來排隊。
該院負責人告訴記者,該院目前的年門診量已由過去的100萬人次增加到200萬人次。近3年來,每年日均門診量以5%的速度增長,目前日均門診量超過一萬人次,最高達11100人次。由於就診患者數量多,以前該院門診1樓掛號處前總是排起長龍,有的外地患者因爲掛不到專家號而望號興嘆。爲了解決患者掛號難、看病難的問題,該院開展了網上預約掛號、電話預約掛號、分樓層掛號、分時段掛號和診室預約掛號等多種形式來解決門診掛號排長隊的現象。
爲突出專科醫院的品牌效應,該院也成立了自己的“國醫堂”,與基層醫院“國醫堂”提供中醫藥適宜技術不同,該院的“國醫堂”出診的都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衛生部突出貢獻專家,或者是各專業的國內知名專家。專家出診自然受到患者的歡迎,目前每天到該院“國醫堂”就診的患者達500餘人次,其中專家個人門診量最高達日診患者80餘人次。
冷
綜合醫院中醫科舉步維艱
“我們是名副其實的‘豪門寒士’。”某三甲綜合醫院中醫科的一位醫生這樣形容中醫在該院的地位和生存狀況。
記者在本市多家綜合醫院瞭解到,有些綜合醫院的中醫科患者數量遠遠少於西醫科室;有的中醫科只能看門診,沒有病牀不能收患者住院;有的中醫科雖然有病牀,但其實是內科的備用病牀,住的都是內科住不下的患者。從總體情況看,綜合醫院中醫科不僅無法與中醫專科醫院相比,在本院中的規模、實力、地位、作用與其他西醫科室相比也有明顯差距。
據介紹,目前本市綜合醫院的中醫科主要有三種模式,第一種是既有門診又有病房,可以爲患者提供綜合的系統治療;第二種是大門診小病房,醫生主要以門診爲主,只保留數量有限的病牀;第三種是將中醫大夫分派到其他科室,中醫大夫除了出門診之外,根據專業方向在分派的科室爲住院患者提供中醫治療。總體來說,這三種模式的中醫科都處於在夾縫中求生存的狀態。
分析篇
患者反映:
小病圖方便大病重品牌
中醫的診療方式簡單便捷,治療費用也相對低廉,深受患者的歡迎。但是,同是中醫科,境況爲何卻冷暖各不同呢?
從一定意義上說,“冷”與“暖”是一種市場現象,是患者的選擇結果。
記者在綜合醫院隨機採訪了不少患者,這些患者都認可中醫治療的效果,但如果只是腰痠腿疼的小病,他們會就近到家門口的“國醫堂”治療,如果確實社區解決不了他們也更願意到中醫的專科醫院,畢竟那裏的專業全、專家多。患者到綜合醫院看病更多的還是爲了看西醫,爲了各種大型的檢查設備,看病很少會奔着綜合醫院的中醫科。
方便、廉價是“國醫堂”的突出特點。華苑醫院負責人對記者介紹說,“我們‘國醫堂’的所有項目都在醫保報銷範圍內,推拿20元、鍼灸10元、穴位拔罐每個穴位2元。低廉的費用不僅節省了醫保資金,也減輕了居民就醫負擔。中醫鍼灸診室每天還要擠出時間入戶爲行動不便的患者做治療,非常受患者的歡迎”。
品牌效應,則是中醫專科醫院的競爭利器。大病、重症特別是疑難雜症患者,更依賴專科中醫醫院,認爲那裏的科室更齊全、專家更多。天津中醫一附院負責人表示,近年來到醫院選擇中醫治療的患者逐年增加,一方面是人們的養生保健意識增強,另一方面則是患者看重中醫中藥在很多領域的獨特優勢,特別是鍼灸等診療手段,具有西醫不可替代的獨特療效。
與方便、廉價的“國醫堂”相比,綜合醫院的中醫科因爲身處綜合醫院,很多醫保方面的規定也必須參照對醫院的整體要求,比方說來做鍼灸、推拿的患者一般都需要治療多次,不可能讓患者每次來都排隊掛號,兩全其美的辦法是一次性把一個療程的號都掛出來,可結算系統不允許這樣做。“所以,這麼多年來醫生們乾脆就不收掛號費,寧可自己減少收入也方便患者。”某綜合醫院中醫科的一位醫生無奈地告訴記者。
業內人士:
綜合醫院中醫科的“病症”
有關專家表示,目前綜合性醫院中醫科普遍存在規模小、功能萎縮、中醫西化等三大“病症”。
首先是“發育不良”。綜合性醫院的中醫科無論從醫護人員數還是病牀數,都與西醫的科室根本無法相比。而且中醫科的設備往往還停留在過去走方郎中三個指頭一個脈枕的水平,與其他科室動輒幾十萬元的設備相比簡直可以忽略不計。如此大的懸殊,決定了中醫科在綜合性醫院中只能處於點綴的地位。
其次是功能萎縮。中醫藥學經過兩千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內、外、婦、兒、骨傷、鍼灸、推拿、眼、耳鼻喉、肛腸等各個專科,併產生了各具特色的診療方法和方藥。但現在綜合性醫院的中醫科,一般只有幾位擅長內科、兒科、婦科的醫生。另外,由於綜合性醫院中醫科只處於從屬和配角的地位,很少能完整地觀察一個病的全過程,往往只看到疾病的一個階段,病情略有改善便無法跟蹤繼續治療,不利於醫生觀察病情和總結經驗。
再次是中醫西化。綜合性醫院的中醫,能夠堅守中醫陣地,堅持用中醫的方法診療疾病的已經爲數不多了,相當一部分中醫已經部分西化或全盤西化,有的醫生的西藥處方量超過中藥的處方量,西藥的處方金額超過中藥的處方金額。長此以往,純粹的中醫越來越少,一部分中醫變成中西醫結合醫,更有一部分不是根據中西醫的特點有機結合,而是生硬地將中藥、西藥合在一起用,只能稱爲“中西醫湊合”。
雖然這些“病症”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但目前醫院普遍實行的經濟覈算制度,對這些“病症”起着決定性的作用。中醫中藥雖然受廣大人民羣衆的歡迎,但由於中藥的價格低廉,醫生的診費又低,中醫科的業務收入明顯低於其他科室。一臺小型手術的業務收入往往超過一箇中醫師一個月的業務收入——資金自然被投入到能爲醫院創收的科室。在獎金分配上,中醫科在綜合性醫院往往是墊底的,這就造成中醫人才的流失。由於中醫科醫生擔心一些小專科面太窄,病人太少,業務做不上去,大都不願向小專科發展,又造成小專科後繼乏人。
對策篇之一
確定優勢
“全”“專”結合
市衛生局中醫處陳子震處長介紹說,中醫科是綜合性醫院不可或缺的科室,對於提高綜合性醫院的診療水平,促進中西醫的融會貫通,發揮着極其重要的作用。但目前中醫科在綜合性醫院中的規模、實力、地位、作用與中醫藥事業的發展是有差距的,有些醫院從收入等方面考慮對中醫科的力量進行了壓縮,綜合醫院中醫科由於得不到重視普遍存在規模小、功能萎縮等問題,不僅綜合實力無法與中醫專科醫院相比,又受限於大醫院的位置不能像基層醫院那樣只圍繞常見病下功夫。綜合醫院的中醫科要發展,不僅要從專業領域確定優勢病種發揮中醫藥專長,也要結合本院西醫特色專科定位下功夫。醫院也要重視中醫工作,將中醫藥發展納入醫院發展的整體規劃,讓患者在綜合醫院接受西醫藥服務的同時也能夠享受到安全、有效、及時、方便的中醫藥服務。
市衛生局在抓好中醫專科醫院建設和社區“國醫堂”建設的基礎上,今後將把提升綜合醫院中醫科水平作爲重點工作來搞好,爭取到2015年創建20個綜合醫院標準中醫科示範單位。全市各綜合醫院要在診療設施設備、人才培養等方面對中醫藥科室進行重點建設,使中醫病牀牀位數不低於醫院標準牀位數的5%,保證中醫藥科室與其他科室同步發展。同時還要確定醫院中醫專病、專科的建設方向,中醫專病要規劃並培育出1個以上擅長治療的優勢病種,中醫專科要規劃並培育出2個以上擅長治療的優勢病種,每個病種應至少有2項有明顯療效的特色治療方法。綜合醫院要把中醫科發展成爲帶有全科性質的臨牀科室,在增強自身實力的基礎上,發揮中西醫兩種醫學優勢,提高臨牀療效,縮短疾病進程,減少醫療費用,這樣才能吸引患者。
對策篇之二
樹立品牌
走精品路線
對於綜合醫院中醫科的發展,醫大總醫院中醫科唐方主任認爲,綜合醫院中醫科醫生不可能像中醫醫院的醫生那樣有明確分科,而是必須在打下全科的基礎上,在某一領域有所研究,逐步形成自己的專業方向。應該充分利用綜合醫院的病種全、病源充足、大部分診斷明確的優勢,結合中醫的“辨證施治”、“病徵結合”的模式,打造中醫名醫和知名專科。專科設置主要結合患者的需求、醫生的專長、科室的發展、醫院的規劃等幾個方面綜合考慮,在發展特色專病專科門診的基礎上,逐步創出中醫科的精品,樹立品牌,培養推出在天津叫得響的名中醫和名專家,走名中醫、名專家的精品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