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儋州市最早建制於公元前110年,古稱儋耳郡,是海南島建制最早的兩個古郡之一,位於海南島西北部,瀕臨北部灣。擁有海南全省1/10土地、1/9海岸線、1/8人口(面積3400平方公裡,海岸線267公裡,人口100多萬),是海南省土地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縣級市,也是海南西部的經濟、交通、通信和文化中心。
儋州轄區內共有17個鄉鎮、10個國營農場,居於海南發展現代新型工業的核心地帶,其經濟發展與海口、三亞呈三足鼎立之勢。舉世矚目的國家級開發區——洋浦經濟開發區、全國第四個保稅港區——洋浦保稅港區,以及科教力量雄厚的海南大學儋州校區和中國熱帶農業科學研究院都位於儋州境內。
儋州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文化,公元1097年,北宋大文學家蘇東坡謫居儋州,貶謫儋州三年間,蘇東坡講學明道,使儋州教化日興,“書聲琅琅,弦歌四起”,海內外名士接踵而來,從師東坡。儋州從此時開始成為海南文化的中心,也培養了海南民眾尊師重教的傳統。蘇東坡北歸九年後,儋州人符確成為海南第一個進士,此後,儋州人纔輩出,名聲遠播,在海南歷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受此歷史文化熏陶,儋州文化底蘊厚重,人文鼎盛,許多儋州人都會吟詩作對,善寫對聯,能歌善舞,儋州因此而榮獲“全國詩詞之鄉”、“中國楹聯之鄉”、“中國民間藝術之鄉”以及“詩鄉歌海”等美稱,儋州民歌種類繁多,其中儋州山歌和調聲最為盛行。
悠久的歷史不但給儋州市留下了醇厚的文風,同時留下了眾多古跡,如漢代伏波井、中和古鎮、東坡書院等。山清水秀的儋州還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旅游資源,以擁有1萬公頃的森林面積而居海南全省首位,珍稀樹種資源更是首屈一指,僅華南熱帶作物研究院植物園就保存有上千個珍貴樹種。
文化風氣甚濃的儋州,每年吸引著大量的游客前來觀光,2010年儋州全年接待游客達50.14萬人次,旅游總收入3.56億元,全市生產總值達116.3億元,同比增長12.2%。
此外,儋州陸海交通發達,西環鐵路、環島高速公路橫穿市境,海運可直抵東南亞和祖國各沿海城市。多年來,儋州抓住海南建省辦大特區和洋浦開發的契機,充分發揮區位、資源和政策優勢,走“重視工業、強化農業、搞活貿易、開拓旅游、發展漁業”的經濟發展路子,使全市經濟得到超常規的高速度發展。
儋州是海南西部地區開發建設的戰略龍頭,豐富的土地資源、旅游資源、文化資源和勞動力資源、不斷發展壯大的三大產業、不斷建設完善的基礎設施,加上洋浦的輻射和帶動、良好的政策平臺,儋州的發展條件非常優越。儋州抓住國際旅游島建設的良好機遇,構建更富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抓住融入東盟自由貿易區、泛珠三角經濟區和北部灣經濟區的良好機遇,建立面向東南亞的航運樞紐、物流中心和出口加工基地。
東坡書院:一聲“東坡不宰海南幸”的感慨,一段傳播中原文化的鴻雪因緣
東坡書院位於儋州市中和鎮,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享有“天南名勝”之稱,這裡是北宋大文豪蘇東坡在儋州謫居三年間所居住過的地方。北宋紹聖四年(公元1097年),蘇東坡從惠州貶至儋州,歷時三年多,蘇東坡在此居住和講學,以文會友,傳播中原文化。經由蘇東坡的講學傳道和人格影響,海南文風蔚然,此後海南在中國的科舉取士中屢有斬獲,於明朝時至於巔峰。
公元1098年,儋州人民為紀念蘇東坡而修建東坡書院,書院舊址至今已經歷了900年的風雨侵蝕,幾番修建、擴建,東坡書院成為當地頗具規模的旅游點。
書院大門軒昂宏闊,院內古林靜謐,曲徑通幽,載酒亭、載酒堂等建築古色古香。載酒亭為重檐歇山頂結構,上下兩層,上層四角,下層八角,各角相錯,角角翹起呈欲飛之勢,亭東西兩側是蓮花池,亭、池相依,倒影成趣。
載酒堂則是當年蘇東坡被貶昌化軍(現儋州市)時居住、講學的場所。書院內大殿和兩側廂房,展出蘇東坡許多書稿墨跡、文物史料和著名的《坡仙笠民圖》。還有郭沫若、鄧拓、田漢題詠的詩刻及書畫名家的藝術作品。
書院大殿在載酒堂後面,兩者相隔一庭院,左右兩側是廊捨,與載酒堂相連,形成一個四合院,庭院中有一棵上百年的芒果樹,葉茂蔭濃。東坡講學的彩雕陳列大殿正中,蘇東坡、蘇過、黎子雲等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如今,儋州人愛好吟詩作對,有許多民間詩社,可見東坡遺風深植儋耳延綿不息,東坡書院也成為海南重要的人文景觀之一。
中和古鎮:嶺南巾幗冼太夫人渡海收復海南的州城
中和古鎮位於海南省儋州市西南6公裡處,為儋州州治,是海南比較古老的一個小鎮,宋代大文豪蘇東坡謫居三年於此。由於蘇東坡對本地文化的影響,幾百年來,這裡的人都很愛吟詩作對,中和古鎮享譽“詩對之鄉”。這裡古跡不少,鎮東有東坡書院、桄榔庵、東坡井等,宋代建築的古城至今尚保存有西、北兩個城門,可見當時的宏偉規模。
中和古鎮歷史悠久,大約公元前100年,伏波將軍路博德渡海南征,設置了儋耳郡,郡治設在南灘浦(現儋州舊州坡)。梁大同年間(公元546年),嶺南巾幗英雄冼太夫人渡海收復海南,駐軍南灘浦。這年災荒困擾南灘浦,冼太夫人決定將郡治從南灘浦遷移至美麗富饒的宜倫河畔,從此開啟了中和古鎮長達1300多年的“州城”歷史。
目前,古城現存西門(鎮海門)、北門(武定門)及瓮城和兩城門相連的城牆,東門(德化門)、南門(柔遠門)兩城門及部分城牆已毀。中和古城是海南年代較早、保存較為完整的古城址,古鎮內還有保存完好的古街道復興街和古民居。2006年5月,古城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悉,1920年至抗日戰爭前,得益於當時民族手工業短暫繁榮的大背景,中和古鎮復興街各大商號大肆興建騎樓。據不完全統計,當時這條街上商號有上百家,“廣祥隆”、“廣生號”、“廣德生”、“保生堂”、“成記棧”……仔細留意查找,仍能從長滿青苔發黑的牆面上發現為數不多的老商號招牌字樣。其中,“廣祥隆”商號騎樓是當時復興街第一高樓、也是目前保存最好的騎樓之一。這座擁有兩間鋪面的三層騎樓,外立面一邊是仿羅馬立柱,一邊是拱形西洋風格的雕花窗戶,頂層的樓牌上還雕刻著松樹、野鶴等中國吉祥圖案,如今紋理依然清晰。
儋州傳統手工業的特色沈淀得令人叫絕,“長坡米爛洛基粽,木棠歐饃永昌蔥;馬井紅魚香破釜,排浦薯香吃肚膨”。從這首儋州山歌裡可以看到長坡米爛在當地人心中的位置。制作米爛的工序非常復雜,冷水泡米兩天,磨成米漿,倒入紗布包裹,不斷揉搓擠出水分,米漿變成米團,放入蒸籠中蒸1個小時,取出放在石臼中舂爛,邊舂邊倒入適量的熟米漿,直到柔軟適度,易成條狀。將米爛團裝進一個細長的袋子,袋子末端有花灑狀出口,擠壓袋子,一條條米線流進裝滿沸水的鍋中,然後撈出放涼。
鍋頭田、雞屎藤、年糕、油糕、芝麻花生饃等美食也獨具特色。鍋頭田,也叫鍋邊膜,是中和鎮的一種獨具特色的風味食品。它是用米漿和味道鮮美的海鮮湯制作的。先將湯煮沸,用瓢舀米漿沿著鍋邊倒下來,頃刻鍋邊米漿受熱“起腳”,用鍋鏟把它鏟到鍋裡,這時“鍋頭田”就成了。鮮美的湯裡一片片不規整的米粉片軟嫩滑爽,配上一點炸得乾乾脆脆的小蝦及蝦油,再調一點當地的辣椒醬,熱乎乎地來上一碗,鮮香、軟滑的粉片與熱湯,間伴著能咬出聲的乾脆小蝦,還不待細品,便都滑進肚中,只留下滿口的鮮香和一身淋漓的熱汗。
“白饃千層堪可餐,魷魚蝦米輟成斑。蔥花瘦肉隨油點,仙女聞香趕下凡。”這首當地流傳的詩盛贊千層白饃。而其他的儋州小吃也能找到一些相關詩句或者古老的故事。
千年古鹽田:中國最後一個保留原始日曬制鹽方式的古鹽場
“活化石”一樣的千年古鹽田,位於儋州洋浦半島西南處,瀕臨新英灣,是我國目前保存比較完好的古鹽場,其所沿用至今的古老傳統制鹽工藝是中華民族民間傳統制鹽手工業發展的歷史見證。千年古鹽田是我國最早的一個日曬制鹽點,也是我國最後一個保留原始日曬制鹽方式的古鹽場,距今1200多年,總面積750畝,有7300多個形態各異的硯式鹽槽,年產量500噸。
相傳,在1200多年前,一群譚姓鹽工從福建莆田渡海南下,來到此居住後重操舊業,煮鹽為生。後來,鹽工偶然發現在海邊的石頭上有凹積的海水被烈日曬乾後結晶成白鹽花。於是,鹽工們就地取材,改“煮海為鹽”為“曬海為鹽”,將海岸邊火山岩石鑿成淺淺的硯狀石槽,並把海水漲潮時湧入低窪海灘裡的海水舀到石槽裡,讓烈日曝曬成鹽。
經過世代傳承和發展,鹽工們不斷改進曬鹽技藝,形成了“蓄海水——湮鹽田——茅草過濾制鹽鹵水——石槽曬——收鹽”等幾道工序。由於這裡的鹽味鮮,並對多種疾病有療效,清朝乾隆皇帝聞報後,御書“正德”賜給鹽田人。
目前,古鹽田仍保存有700多畝的鹽田,7300多個石槽,曬鹽泥地、鹽泥池、鹽鹵水池各約八九十個,蓄海水池約六七十個。當地鹽田村目前有203戶共889人,從事制鹽的家庭40來戶,技藝傳承人大部分是35歲至55歲之間的中年人。
千百年來,滄海桑田,如今在現代化廠區林立的洋浦經濟開發區內,鹽田村人依然在古老的鹽田裡沿襲著1200多年來古老的制鹽技藝,被人們稱為洋浦最早的“工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