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每天5時30分起牀,悉心照料病重的公公婆婆、大伯哥和侄女,在家幹家務,下地幹農活,從沒在22時前休息過……這便是寧河縣豐臺鎮東趙村村民凌秀榮近20年來的生活。如今,公公婆婆已相繼去世,她繼續用善良的心和柔弱的臂膀支撐着這個家,她孝老愛親的事蹟在當地傳爲佳話。
早起晚睡伺候患病親人
昨日6時30分,記者來到凌秀榮家裏時,她已給癱瘓在牀的大伯哥和疾病纏身的侄女洗漱完,在爲家人做早飯。記者注意到,凌秀榮個子不高,身體看上去柔弱單薄,屋裏裝飾也非常簡陋。
據村裏人講,這麼多年來,凌秀榮家的燈在全村總是亮得最早。“我每天早晨5點半起牀,幫着大伯哥他們端尿盆、穿衣、洗臉、收拾屋子,然後做早飯。”凌秀榮說,她1992年從廣西遠嫁給東趙村村民王正和。當時,家裏不僅有年邁多病的公公婆婆,還有患類風溼的大伯哥和疾病纏身的侄女。1998年,婆婆癱瘓在牀生活不能自理,不久,公公和大伯哥也終日臥牀。從此,凌秀榮每天早起晚睡伺候這4位臥牀的親人,此外,她還要下地幹農活。幾年前,凌秀榮的公公婆婆相繼去世。
7時,吃完早飯安置好大伯哥和侄女後,凌秀榮帶好農具和丈夫一起下地幹活,記者隨他們同行。坐在農用三輪車上,寒風撲面。凌秀榮說她家有20畝地,因爲丈夫的身體不好,幹不了重活,所以,地裏的農活主要靠她。今年種了玉米、棉花、朝天椒,但收成不太好,一年下來能收入2萬多元,這是一家人的經濟來源。
再苦再累她從沒抱怨過
昨天,凌秀榮去地裏摘棉桃,她幹起農活真是把好手,摘棉桃的速度遠遠超過丈夫。11時,離午飯時間尚早,凌秀榮便和丈夫開始往車上裝棉桃準備回家了。“不早回去不行,家裏還有兩個人等着吃飯哪!”凌秀榮樸實地笑着說。
一回到家,凌秀榮急忙進屋生火做飯。吃完午飯收拾好,凌秀榮又把大伯哥和侄女換下來的髒衣服洗了。不到14時,凌秀榮兩口子又開始下地忙碌。冬季天黑得早,17時30分左右,倆人回到了家。然而,一家人的飯菜還要等她做。一進屋,凌秀榮又忙活開了。
吃完晚飯已是19時許了,凌秀榮一邊和大伯哥、侄女聊天,一邊摘棉桃裏的棉花。記者注意到,凌秀榮性格很開朗,而且臉上常常掛着真切樸實的笑容。“這些年不管多苦多累,她從沒抱怨過,我很感激她,沒有她不知道這家會是什麼樣?她平時不太愛說話,但我見到最多的就是她的笑……”凌秀榮的丈夫對記者說着。
記者問凌秀榮這麼多年來辛不辛苦,凌秀榮笑着說:“我既然進了這個家門,我們就是一家人,照顧好他們,把日子過好,都是我應該做的……”
從“凡人善舉”
到“道德善舉”
本報“凡人善舉在津城”專欄自3月28日開設至今,共刊發消息、通訊、人物特寫等110餘篇,報道了大量助人爲樂、見義勇爲、誠實守信、孝老愛親的典型人物和故事,受到社會廣泛好評。
爲進一步提高全體市民的道德素養,不斷提升城市文明程度,爲實現天津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率先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精神動力和道德支撐,本報今起開設“道德善舉在津城”專欄。在秉承以往風格的基礎上,該專欄將更加突出“德”字。本報將深入基層挖掘更生動、鮮活的道德典型,弘揚真、善、美,讓道德的陽光照耀津沽大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