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心理失衡誘發不法行爲
“80後”公職人員參加工作不久,爲何會出現職務犯罪上升的趨勢?
深圳市檢察院檢察官認爲,其中一個原因就是“80後”公職人員在社會化過程中存在缺陷導致法治意識偏差。
據介紹,涉案的“80後”公職人員多數都受過正規專科或者本科教育,很多還是重點大學畢業生,但與他們所受的文化教育和法制教育明顯不成正比,尤其是對於刑事法律缺乏敬畏之心,對於職務犯罪的構成、表現形式、處罰後果等認識不清。
“自律意識欠缺,經不起物質誘惑,也是一大原因。”辦案檢察官說。
此外,“80後”公職人員在情感方面也存在一些矛盾和偏離。
辦案檢察官告訴記者,在一些涉案“80後”公職人員身上,出現了扭曲的道德負重。如深圳市某檢驗局的黃某,他有兩個姐姐,一個胞弟。2004年,黃某的父親突發腦血栓病逝,當時黃某正在深圳備考公務員,他的家人爲了不影響其備考,對他隱瞞了父親病逝的消息,黃某對此一直很愧疚。這種愧疚成爲黃某對家庭進行補償的巨大道德包袱。工作之後,黃某貪污的錢財也主要用於家庭開支。
“當道德負重感過重時,行爲人容易鋌而走險,在經濟或者其他方面超越自己的能力範圍做違法犯罪之事。”辦案檢察官說,情感上的矛盾還表現在意志的極端兩重性。“80後”職務犯罪嫌疑人在對抗非法誘惑方面的意志力較差,或者逐步轉變爲較差,而他們在自己職務領域內通過不法行爲實現自我慾望的意志力卻非常頑固,甚至可以克服很大的客觀障礙或抵抗強大的風險。
記者採訪瞭解到,公職人員優越感與卑微感的融合,也是誘發“80後”公職人員職務犯罪的一大因素。2011年5月,深圳市公開招考公務員367名,報名人數29618人,平均報考比例達80比1。高福利、有保障所帶來的安全感形成了“公務員報考熱”,也成爲公職人員優越感的重要來源。而公職人員所從事的工作大多具有重複性和機械化,一方面是創新能力的逐漸消逝,一方面是同樣正在面對房價、醫療、教育等現實問題。這種混雜的優越感與卑微感同時並存。當優越感逐漸減少而卑微感逐漸增大時,極易導致“80後”公職人員以權牟私來彌補這種失衡心理。
心理疏導尤爲重要
那麼,如何預防“80後”公職人員犯罪?
深圳市檢察院職務犯罪預防處檢察官郭壽春和周傳飛認爲,職務犯罪同社會環境和主體心理因素都有關係,從心理和社會層面共同進行預防是較爲有效的。爲此,他們建議,預防“80後”公職人員職務犯罪,必須從心理疏導及人文關懷開始。
檢察官認爲,在進行心理疏導時,要注意職務犯罪心理預測。職務犯罪心理預測的內容,也就是一個人犯罪心理形成前後和犯罪前出現的一系列徵兆,如人際關係反常,這在“80後”公職人員初犯時最爲突出;貪婪的物質慾望、對工作或學習產生厭惡情緒、極力僞裝自己、工作假裝積極等。同時,還要建設一套合理的人事管理制度,科學進行人力資源管理,使人才能夠引得來、留得住、用得好,努力挖掘人才的潛力,最大限度地調動人才的內在積極性和創造性,不僅要爲人才提供好的工作和生活環境,讓人才心情舒暢地工作生活,更重要的是尊重人才、尊重人才的勞動,千方百計爲人才成長提供方便,摒棄“嫉賢妒能”的陋習,預防升官不成,就亂用權、亂撈錢等職務犯罪畸形心態的發生。
檢察官還分析說,職務犯罪的心理有很多種,包括僥倖心理、失衡心理、攀比心理、補償心理等,及時瞭解“80後”公職人員的心理狀況並進行疏導,對涉及相關事項,如機構變化、職務升遷、上下級關係、權力運用等,細化人文關懷,採用人力資源的管理模式,構建職業底線,築牢心理防線,營造不想貪的廉潔工作環境。另外,對於新入職的公職人員,尤其是涉及行政執法、行政許可、行政審批、資金管理等環節的公職人員,在初次面對崗位責任風險、行受賄誘惑或制度漏洞時,還應及時進行疏導,輔之以各種類型的制度管控及警示,引導新入職工作人員在工作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記者遊春亮通訊員程海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