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什麼?哈哈被別的小朋友咬了?”前天上午,吳女士一接到兒子幼兒園老師的電話,就向領導請了假,急匆匆往幼兒園趕。坐在出租車裏,她又急又氣,發了條微博向朋友控訴:“現在的小孩真不像話,讀幼兒園就會咬人了,我一定要教訓肇事者!”
半小時後,吳女士見到了咬人的肇事者,傻眼了——咬兒子的居然是個小姑娘,而且還矮他半個頭。
“兒子在她旁邊簡直是姚明瞭!真沒用!我是不是要趕緊教他正當防衛,去咬回來?”事後在錢報家長會QQ羣裏,吳女士向大家請教。
沒想到有好幾位爸媽有過相同經歷,有的孩子甚至因爲被咬破了皮,專門去醫院打了狂犬疫苗。
現在的小不點兒爲啥那麼愛咬人?
這不僅讓吳女士這樣的爸媽困惑,也引起了幼教界的重視,有幼兒園還專門開了這個課題,組織老師討論學習。
杭州朝暉幼兒園中北園區的吳秋贇,就是一名專門研究“咬人”的託班老師。
她告訴我們,孩子兩歲到三歲,是發生咬人事件相當頻繁的時期,幾乎每個託班老師都會碰上。“雖然小孩子咬一口不會造成嚴重傷害,但如果老師和家長處理不好,被咬的孩子會有心理陰影,咬人的孩子會養成習慣,甚至影響今後人際交往。所以,我對此做了專門研究,打算在家長會上跟年輕的爸媽交流,讓大家理性看待和處理‘咬人事件’。”
吳老師研究得出的結論是: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咬人的寶寶其實沒惡意,並不是真的想攻擊別人。
寶寶咬人,有生理性原因和心理性原因。
生理性原因有兩種,一是牙齒髮癢——這個年齡段的寶寶,處於生理髮育的高峯期;長牙時期,會因爲牙齦黏膜受到刺激,而發生牙癢癢的現象。他們有很強的咬東西的慾望,卻無法得到滿足。
二是語言貧乏所致——託班孩子活動能力增強,範圍擴大,交往的需要快速發展起來。但由於言語貧乏,又不懂得如何與人交往,所以他們常常用推、拉、咬等手段,來引起同伴的注意,以此實現交往和表達意願的目的。
這有點像“打是親,罵是愛”,託班的寶貝們以爲咬人、拉人是和人打招呼的一種方式,甚至是親暱的方式。結合自己帶班的實踐經驗,吳秋贇說,語言貧乏是目前導致孩子“咬人”的主要原因。
“現代家庭,多是獨生子女,每個家庭都以孩子爲中心,五六個大人圍着一個小孩,大部分孩子在玩玩具時不懂得分享,認爲所有的玩具、物品都是自己的。當他們看到夥伴手裏有自己喜歡的玩具時,通常會直接‘拿’過來,而失去玩具的孩子一着急,又無法用言語表達,本能的反應就是咬人。”
此外,心理性原因也有兩種。
一是發泄——兩歲左右的寶寶,往往表現出強烈的自我中心,當他感到不滿時,就要通過咬人發泄出來。像父母外出沒帶寶寶一起出去,他就有一種不滿的情緒要發泄。於是等父母回家後,他會選擇用咬人的方式,來向父母宣泄。
二是出於好奇的模仿——寶寶的好奇心總是特別強,當他們看到其他小朋友咬人時,會覺得是一件很新鮮的事,於是自己也會嘗試着咬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