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近日上映的電影《金陵十三釵》很好看。國人認可,老外喜歡,國門內外,一片贊譽之聲。這部堪稱裡程碑式的作品,靠什麼贏得了滿堂喝彩和內外稱頌?是外表和骨子裡的『國際范兒』,還是浸淫了洋味的中國元素?斯皮爾伯格的風格,好萊塢的腔調,美國大片的電影語言,它都有。它是不同文化語境融匯貫通的產物:故事、人物、演員及制作都是國際化的;敘述、視角、表達及態度都有鏟除差異的衝動。簡言之,有胸懷,很寬厚。
《金陵十三釵》極具衝擊力和感染力的藝術效果,會讓我們再次發現,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至今仍舊十分實用,而不同文化的撞擊與交融必將帶來激動人心的超越和創新。在影片認真思考如何吸引各方面觀眾的過程中,它自身的內涵和表現力同時也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提昇,渾身上下的中國元素也隨之披上了一種陌生的靈動和詩性。
這就是文化交融。看了這樣的電影,誰還會篤信全球化就是美國化,美國文化對非美國文化而言必然是『洪水猛獸』?不錯,『美國風』在全球勢頭正猛,但它無論刮得怎樣起勁,隨風而來的也不過是那點世人皆知的風景。美式文化外表很唬人,它甚至可以讓更悠久、更深奧、更有底蘊的人類優秀文化暫時陷入妄自菲薄、自我懷疑的困境,但『美國風』畢竟過於膚淺,本質上更接近泡沫或空中樓閣,無法實現『佔領世界』的野心。事實上,帶有冷戰意味的美國文化早已成了強弩之末,很少有人會對文化意義上的『美式快餐』萌發真情。繼續在吸納外來文化的基礎上進行『膽大妄為的創新』,這是美式文化的出路,而當人們從美國文化最有價值和吸引力的那一部分當中,看到濃郁的『英國風范』、『法國情趣』、『印度浪漫』或『中國元素』時,美國文化是否還是那股冷戰色彩濃厚的『美國風』?這樣的『美國文化』還是我們所熟知的美式文化嗎,兩者的差異對人類文化的豐富和發展又意味著什麼?
《金陵十三釵》是一個並非華貴但卻優雅異常的轉身。有了它,誰還會信口雌黃什麼『好萊塢導演、編劇、演員不願意來中國拍電影』?西方文化在覺醒。包括中國文化在內的東方文化正在受到西方世界的高度關注和認同。文化需要持續創新,當西方文化終於有了審視東方文化獨到之處的覺悟時,它們的創新和發展也就有了新的可能性。人們注意到,大量『中國元素』正在被世界各國的文化人,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加以詮釋和運用。中國文化正在被發現。正在被發現的中國文化並沒有停留在純美學元素的范疇,而是在向人生哲學等博大精深的領域延伸。
面對文化交融,我們要敞開心胸。既要看到西方文化霸權對東方文化生存發展構成的挑戰,更要看到文化交融對人類文明發展的推動。一種文化的淪落飄零,究其根源,往往在於其自身的停滯不前、固步自封,從而喪失了適應外部環境變化的創新意識,丟棄了讓傳統文化煥發青春的機遇和可能。我們要學會從包括西方文化在內的其他文化中汲取有益的養分,而不必糾纏於『文化衝突』,更沒必要擔懮『文化入侵』。我們已經擺脫了落後與貧困,衝破了視野見識的局限性,應該有底氣十足的文化自信。西方列強用鴉片、槍炮、香粉毀損我們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我們已經足夠自信,既不盲目排外,也不沈迷『國粹』。我們有勇氣奉行拿來主義,並堅信吸納、借鑒外來文化,會使我們更加自由地對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地繼承。
魯迅說過:『沒有拿來的,人不能自成為新人。』直面文化交融,我們纔會有創新意識、世界眼光和批判精神。沒有世界眼光的民族性是不會有創新的;沒有國際意識的創新很難說是真正的創新;沒有文化意義上的自省、反思和批判精神,就難言國家發展的內在動力與激情。我們需要外來文化的碰撞,碰撞的火花會激發我們的靈感,照亮我們的道路,讓我們有機會發現潛藏在我們自己身上廣闊無邊的可能性。我們需要在與外部文化的碰撞聲中,放棄傲慢與偏見,增添民族自信,實現文化創新與勃興。我們不可讓遲疑不決荒蕪我們的生命,即使是對那些眼下我們還無法理解或認同的外來文化,我們也可以抱有寬容態度,姑且把它們看成是難以用理性加以解讀的詩歌。
世界需要文化交融。在經濟全球化、資訊信息化、政治多極化的當今世界,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理念越來越深入人心。多樣化和廣泛交流是同時存在的潮流。文化多樣融合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必然過程,正是在這一過程中,世界可以把自己從過去中解放出來,從各種禁區和條條框框中解放出來,在承認和尊重不同文化傳統差異性的基礎上,人類將達到更多共識,而不須定於一尊。
讓『文明衝突論』之類的假說統統見鬼去吧,文化差異既然可以賦予世界萬紫千紅的生動,就同樣可以給予世界和諧、幸福、安寧。伴隨著全球化的持續深化,人類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文化融合和文化創新。融合是趨勢,融合是超越,融合是尋找共同語言的途徑。融合大勢不可逆轉,世界將因交融而不同。